国内首款为丘陵山地“量身定制”、全电动小型轮式无人驾驶多功能农机,国内首个鱼菜共生AI工厂创新研发平台,国内首创水稻淹水直播栽培技术,小型智慧化出菇棚,再生茄技术,果园自动对靶施药机器人……近日,在有重庆“农业硅谷”之称的重庆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区,一个个山地农业科技应用场景、一项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一一呈现,备受现场观摩者关注和好评,表达出了强烈的合作意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重庆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园区)是重庆现代山地农业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样板田”与“主阵地”。当日,该市部分区县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人、生产经营主体代表在园区现场观摩,对接科技需求,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山地农业更“智慧”。
30度爬坡如履平地!科技巧解山地难题
雨中,工作人员启动遥控器,一款四轮驱动的小型电动无人驾驶作业车在泥泞的山坡上自如地“跑”起来,爬坡上坎如履平地。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农机所高级工程师佘小明介绍:“这是我们研发的国内首款全电力驱动的小型轮式无人驾驶多功能农机,采用遥控和卫星导航无人驾驶操控模式,能灵活地原地转向及30度爬坡,特别适合丘陵山地。该机还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节能等特点,挂载不同作业机具后,可实现播种、植保、耕地等多功能作业。”目前,这款TS6000电动无人驾驶多功能作业车已在该市九龙坡区、江津区等地推广应用,预计明年投入批量生产。
“不育秧、不移栽,种子浸泡后直接播撒到田里,保持3厘米水层,15天左右秧苗就可以露出水面。”为解决重庆丘陵山地机械化种植水稻难度大、除草剂用量大等问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重庆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李贤勇带领的水稻研究团队,从全国各地搜集到近万份资源材料,选出能够在淹水条件下正常发芽的资源材料或者亲本,进而配组耐淹水新品种。从颗粒不收,到成功培育出整精米率高达65%以上的“神9优28”水稻品种,团队不眠不休,克服重重困难,在国内首创水稻淹水直播栽培技术。这种技术不仅省力省时,还可实现“以水压草”,减少除草剂的施用,有利于生态环保和农业高效。目前,该技术已在重庆、四川、广西、福建等地累计示范推广30余万亩,每亩较普通直播技术可节本增收150元以上。
仲夏时节,正值玉米、大豆生长旺盛期,随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试点推广,这对“黄金搭档”实现了优势互补。“‘渝单59’‘渝单821’等高容重硬质黄金玉米代表品种在大豆玉米复合种植中表现就非常好。”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科研人员刘春英介绍,“就我们的研究和示范应用效果来看,这种模式既缓解了大豆与玉米抢地的矛盾,又增加了大豆和玉米的产量,生产上切实可行,实现玉米亩产510公斤,大豆亩产115公斤,综合亩产值约2000元,纯收益800元以上,切切实实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园区的各种科技成果和应用场景让人深深感受到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蓬勃生机和发展前景,深受启发。”在现场观摩的重庆市潼南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卓丽表示,想通过市农科院的科技支撑,在潼南打造水稻制种基地,助力粮食生产,进一步加强“院地合作”,以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农业发展。
“投1万元,收1万元”,科技智“惠”农业生产
在园区内宽敞明亮的鱼菜共生AI工厂,数十个现代集约化养殖池上方,轨道式机器人穿梭而过,向池中自动投喂饵料。密密麻麻的鱼儿欢快抢食,溅起阵阵水花。养殖池另一侧,潮汐式育苗智能物流系统运转不休,一盘盘有机种植的绿色蔬菜在传送带上有序流转,只需极少人工操作即可保障工厂运行。
这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经过7年努力,打造的国内首个工厂化鱼菜共生生产技术装备创新研发平台。运用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了饵料精准投喂、病虫害智能诊断、能耗自适应调节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出蔬菜物流栽培系统、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系统等成套智能作业装备,实现了从“一粒种子到一棵蔬菜”“一颗鱼卵到一条成鱼”的全程智能化生产作业。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副所长郑吉澍介绍,工厂可实现蔬菜单位面积产量高,年产量20吨/亩;养鱼密度100公斤/立方米,饲料节约20%,生长周期缩短1/2。此外,通过种养耦合全循环,蔬菜栽培氮肥全替代,氨氮转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每年可节水节肥50%以上,整体节省劳动力80%以上。
紧邻鱼菜共生AI工厂,食用菌工厂则是另一番景象。一排排铁架上,密密匝匝的白色菌袋整齐摆放,一朵朵小喇叭似的猪肚菇从菌袋口上方冒出来,亭亭玉立。“一朵能卖五六元!”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蔬菜所科技人员韦静宜介绍:“猪肚菇口感脆嫩、味道鲜美,这个小型智慧化出菇棚,可实现温光、湿度、氧气的智能化控制。而且不占耕地、不占农时,‘投1万元,收1万元’,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回本。”
“这个占地面积小,建设地点灵活,投资少,‘傻瓜式’操作,很适合农户利用房前屋后分散种植。”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长优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高飞在详细考察食用菌工厂之后,看到商机,打算回去后就试一试。
据介绍,目前重庆多地已采用先进的食用菌生产线和优良菌种,实行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确保产品高品质均衡生产和稳定供应。其中,小型智慧化出菇棚已在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乡镇落地,实现“小生产”面向大市场。
“两碗菜籽一碗油”,科技提升产业质效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近年来,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立足重庆山地资源禀赋,在“鸡窝地”里谋“粮”策、“巴掌田”上出实招,加快了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力的转化,提高了农产品的增值空间和商品转化率,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探索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子。
“我院组建17年来,先后承担各类科技项目2800多项,培育了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保障了重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用种自主可控,支撑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未来农业科技应用新场景,服务了生产一线科技需求。”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院长苟小红表示,该院育成农作物新品种400多个,涌现出连续两次打破国内冬油菜品种含油量最高纪录的“庆油3号”“庆油8号”,优质高产、绿色安全、轻简栽培水稻品种“神9优28”,全国辣椒市场8个辣椒代表品种行业用语之一的“艳椒”等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特别是在全国率先育成含油量超过50%的油菜新品种“庆油系列”,实现了“两碗菜籽一碗油”的梦想,总推广面积3000万亩以上。“庆油3号”2022年入选国家粮油生产主导品种。
在科技创新加持下,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8年的58.6%提升到2022年的62%,2022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12.05亿元,同比增长4%。
“下一步,重庆将持续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深化拓展实施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和服务在线化等智慧农业4大行动。”重庆市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刘贵忠表示,重庆将重点开展丘陵山地智能农机装备、复杂气候地形农业遥感监测、图像识别与动植物生长模型研发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快智慧农业和设施农业建设,推动重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标签:
上一篇:西北地区降水频繁凉意显 江南华南高温闷热天气频现
下一篇:最后一页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咸阳职工文艺轻骑兵重点工程送欢乐通讯员张翟西滨张静赵文华工
2023-08-15 10:06
原标题:“面壁”苦修,让光彩再现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吴铎思通讯员吕
2023-08-15 09:56
原标题:“齐兰古城”丝绸之路的传奇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吴铎思风,轻
2023-08-15 09:59
原标题:探秘稻作文明《寻古中国·稻谷记》开播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
2023-08-14 17:59
原标题:北美票房:《芭比》勇夺北美周末票房四连冠中新社洛杉矶8月13
2023-08-14 16:04
原标题:《剧院魅影》中文版广州巡演结束,“魅影”刘令飞接受本报记者
2023-08-14 16:05
原标题:“以河为媒——沿着大运河看中国”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扬州中
2023-08-14 16:01
原标题:纪录片《大运河之歌》央视开播天津日报讯(记者张帆)近日,六
2023-08-14 15:56
原标题:本期开奖来啦!“打卡!宝藏博物馆”第三周获奖名单公布7月24
2023-08-14 16:04
原标题:大戏看北京(主题)8月14日-20日精品推荐(副题)●话剧北京人
2023-08-14 11:06
原标题:《遗落梦之境》《聊斋之黄九郎》《冲出麦田》入围“华语原创音
2023-08-14 11:00
原标题:沉浸音乐会《只此一梦》全国首演北京青年报记者王磊近日,由中
2023-08-14 10:53
原标题:非遗传承人王志江方寸之中钻研内画技艺(引题) 不断难为自己
2023-08-14 10:06
原标题:身兼导演和主演跟《钟馗嫁妹》铆上了(引题) 杨立新:排话剧
2023-08-14 09:57
原标题:“南麒北马”续佳话,一展“做派老生”风采文汇报记者王筱丽96
2023-08-14 09:59
原标题:源于日常的艺术,正热忱回馈生活中平凡的你我文汇报记者范昕流
2023-08-14 09:55
原标题:2400年前的“曾侯乙蒸牛肉”什么味道?(主题)央视《一馔千年
2023-08-14 10:04
原标题:探访凌家滩,叩问五千多年前的“智造”之谜0 15毫米——这是一
2023-08-14 08:57
原标题:内涵更深刻丰富场面更时尚动感(引题) 国产体育题材影片不断
2023-08-14 09:04
原标题:青海湖音乐节开幕人民日报西宁8月13日电(记者贾丰丰)近日,2
2023-08-14 08:57
原标题:网文IP改编为何频频翻车李梦馨眼下,网文IP已然成为影视改编的
2023-08-14 08:05
原标题: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非遗绝技引游人当日,为期15天的内蒙古伊金
2023-08-14 07:55
原标题:舞剧《西游》现代解读别开生面(引题) 王亚彬:不愿重复大家
2023-08-14 07:53
原标题:校园戏剧里有每个孩子的无限未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诗童实习
2023-08-14 07:55
原标题:《三昧》重来依旧“真火”王润由一弛编剧、导演的小剧场话剧《
2023-08-14 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