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校园戏剧里有每个孩子的无限未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诗童 实习生 吴雨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7代《雷雨》、3代《窝头会馆》、两代《茶馆》……12年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北师大实验中学”)组织的社会剧场大舞台话剧表演参演师生逾千人,学生观众过万人。今年,100多名师生组成的中学剧组历时30多天的排演,将《红楼梦》搬上了大观园“顾恩思义殿露天大舞台”。
“随着演出时间一天天临近,我和凤姐的距离也一点点靠近。”马依然是北师大实验中学高一学生,凭借初次试戏《凤姐泼醋》选段时不怯场的“发怒”表演,她如愿被选中。
“以前看剧或者看书的时候是从第三视角想象这个人物,但现在以第一视角代入这个人物,我要想假如我是王熙凤,会怎么处理这些事。”在她看来,不同于宝黛爱情的乌托邦世界,关于王熙凤的情节充满着现实世界的欲望、矛盾与冲突。在一遍遍动作与情态的打磨中,马依然逐渐体味到红楼世界的绝妙,也最终对“脂粉英雄”王熙凤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十幕大戏演红楼”中学生大观园公益路演演出时长近120分钟,由十幕改编自小说《红楼梦》的话剧及昆曲表演片段构成。从改编原著撰写剧本,到选角、剧本围读,再到排练、演出,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每个导演和演员都经历了从青涩到成熟的过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温暖一平方”直播间专访了这群从戏剧中收获满满的师生。
《宝玉娶亲》《凤姐讯家童》的学生导演张云鹭把成为职业导演作为自己的理想,初中就曾接触过导戏的他,在慢慢摸索如何把独唱变成合唱。“把这部戏从没人看到的地方带到大观园,有很多游客都在看,当时我觉得我们的付出没有白费,非常有成就感。”
《林黛玉进贾府》《共读西厢》两幕戏的学生导演高芗泽和戏剧结缘于学校开设的戏剧选修课,被老师赏析《窝头会馆》时的种种细节所吸引。“那个时候觉得戏剧其实是非常能反映真实生活,也特别容易把观众带入一个特定情景的表演形式。”此前的主持经历加上对戏剧的兴趣,让高芗泽来到正在选角的《窝头会馆》剧组试戏,并成功获得一个角色。
《戏剧及社会现象研究》是由专职戏剧教师崔英剑领衔开设的语文戏剧课程,也是北师大实验中学在语文戏剧教育路上的一大尝试。近6年来,课程结业逾800人。戏剧表演活动总策划、语文教研组组长汪文龙介绍,北师大实验中学有着多年的戏剧排演传统、深厚的戏剧文化“土壤”和丰富的社会剧场大舞台大戏表演积淀。据校史记载,早在1943年,《雷雨》尚未对社会公演前,该校高二年级的学生就曾排演话剧《雷雨》。多年来,学校由专职戏剧教师开设语文戏剧课程,设立了“伏脉千里”年度戏剧节,并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合作共建北师大实验中学“不言”戏剧工作室,成体系、有规划地先后排演了《雷雨》《窝头会馆》《茶馆》以及《暗恋·桃花源》。
“‘十幕大戏演红楼’是北师大实验中学戏剧树上一朵新开的小花。”汪文龙说,自2019年《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进入高中语文教材以来,因其情节琐碎、人物众多、头绪复杂、主题深奥,始终是中学生的“难点”及“痛点”。语文组经过研究,在10多年戏剧课程探索的基础上,借鉴经典剧目排演的经验和人才资源积累,师生共同改编《红楼梦》,排演成短剧,希望能够以演促读,以演带读,开辟了一条亲近“红楼”、阅读“红楼”的“新道路”。
“原来读它只是因为老师让读、家长让读、大家都读,但是在我真正排了这个戏剧后,会发现曹雪芹的文字非常细腻,每一处都值得细细琢磨。”学生导演杨东琪在组织排练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读经典的兴趣热情,还学会了怎么把效率提高到极致,她笑称自己在那些天非常“女强人”,想到下午有排练,就会趁大家午休时抓紧写作业。“最初也担心排练占用了不少时间,会影响学业,后来发现,排戏和学习并不是一个‘层次’的事情,它虽然占用了一些时间,但带给我的是更深层次、更有质量的东西,我认为这是值得的。”
“如果说有什么样的途径能让孩子们走进别人的人生,了解更多的人生,戏剧是最好的窗口。”在汪文龙看来,这一代孩子的生活经历太过简单,他希望通过戏剧美育让孩子们多一些有品质的阅读和艺术欣赏,为他们播下艺术的种子。
北师大实验中学2020届毕业生修清扬目前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她高一报名参演了“年度大戏”《雷雨》,从只有五句台词的龙套做起,同时尝试做导演助理,高二成了主要演员,也担任了导演。“在实验(中学)排演戏剧是让我走上戏剧专业道路最重要的原因。从高一到高三一直在参与这项活动,戏剧对我的影响内化了,让我能把自己对于戏剧的所思所想所学用到实处。”
“有趣的是,当时高中剧组里的同学,包括国际部后来出国读书的同学,都加入了所在大学的剧社,成了主力成员。”修清扬说,实验中学的文化非常包容,老师们会创造不同的舞台来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正是在学校的戏剧美育实践,让她找到了真正热爱的未来。
“未来在于我们能不能把它体制化、机制化、常态化,然后有更多老师自觉地把这个事坚持做下去。”汪文龙认为,目前校园戏剧的发展还需完善教师人才梯队建设,以及得到更多家长的认同,多方共同努力做出更有品位的作品,让传统戏剧真正走到学生心里。
标签:
上一篇:《三昧》重来 依旧“真火”
下一篇:最后一页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校园戏剧里有每个孩子的无限未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诗童实习
2023-08-14 07:55
原标题:《三昧》重来依旧“真火”王润由一弛编剧、导演的小剧场话剧《
2023-08-14 08:06
原标题:贵州百里杜鹃:欢度火把节8月10日晚,群众在贵州省毕节市百里
2023-08-14 06:56
原标题:四剧“同台”打造敦煌文化视觉盛宴——《千手千眼》8月9日,演
2023-08-13 16:04
原标题:暑期档电影票房破160亿元,前三均为国产片李豪悦 证券日报截至
2023-08-13 14:53
原标题:22辆战国西戎“豪车”复制品集中亮相新华社兰州8月13日电(记
2023-08-13 15:06
原标题:博物馆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8月9日,观众在河南省开封市博物
2023-08-13 14:54
原标题:《熊家餐馆》第二季:瘦掉的骆驼,还是相当的大M 伍德《熊家餐
2023-08-13 15:04
原标题:张颂文工作室声明:这些都是假的近日,有不少网友反映,在线上
2023-08-13 14:58
原标题:对话《孤注一掷》导演申奥:为了筹备这部电影,我们研究了上万
2023-08-13 09:55
原标题:《超能一家人》为何遭遇争议?余晓由艾伦、沈腾主演的《超能一
2023-08-13 10:02
原标题:踩着短视频神曲的生存土壤收获爆火,《罗刹海市》更大的意义在
2023-08-13 10:06
原标题:首部MR线下多人互动作品《超级捣蛋》正式版首展开启中新网北京
2023-08-13 10:05
原标题:虚拟角色科幻电影《飞向月球》首映礼在太原举行中新网太原8月1
2023-08-13 10:01
原标题:干豆角之味夏学军东北人对豆角的情感,如相濡以沫一辈子的老夫
2023-08-13 08:52
原标题:日出之光余之闲那是2003年,大学毕业后的第三年,我在一所离家
2023-08-13 08:55
原标题:小人物张燕峰因为经常坐长途汽车回老家的缘故,我跟司机老张渐
2023-08-13 08:55
原标题:暑期档掀起“古装剧”热潮(引题)人物“活”了,剧就“火”了
2023-08-13 08:57
原标题:某一朵花李爱莲在远一点的深处,一些微光停下来照耀某个角落,
2023-08-13 06:02
原标题:夏天的雨周养俊夏天的雨任性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夏天的雨暴烈来时
2023-08-13 05:56
原标题:衣装与俗谚赵国培在民间俗谚中,有不少与服装衣饰有关。北京人
2023-08-13 06:06
原标题:幸福的花生邱俊霖前些日子,我去看望外婆。吃饭时,桌上摆着一
2023-08-13 06:06
原标题:停电的空白王乃飞那天晚上,也不知怎么的就停电了。当时我在电
2023-08-13 05:56
原标题:钢琴演奏家古利亚克现身茱莉亚钢琴艺术节(引题) 阅读聆听,
2023-08-12 15:02
原标题:东西:在现实关切中不断实现艺术创新光明日报记者饶翔刘江伟19
2023-08-12 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