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偌大的医院里急得团团转,找不到要去的地方;挂号、缴费排长队,动辄需要半小时以上;各种检查报告,要跑多个窗口才能拿全……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是每个医院的必答题。
日前,上海仁济医院东院启用的“数字陪诊师”,让患者体会到了就医的便捷性。在院内,患者能通过摄像头实景导航、用手机查阅检查报告、在线缴费,以及在小程序实时查看排队人数,更好地规划就诊流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其实,这些就医变化在医疗领域并不罕见。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让智慧医疗有了更多想象空间。以医院为主要场景,新技术的加持,让医患双方的参与和作用模式发生改变。
智能导诊帮患者理清行动线
近日,吴女士带着10岁的儿子匆匆赶往上海新华医院,刚进院门,她就在手机上打开“门诊服务”模块的智能导诊功能。
在新华医院门诊中,接近一半是儿科,而且该院有近600个亚专业。此前,患者想要一次挂对号,需要在预检台排长队。随着上海逐步推进号源全预约制,患者一旦挂错号,可能耽误更长时间。
有了智能导诊,这些就医烦恼大大减少。吴女士在导诊界面输入“拉肚子”症状,随后,系统追问是否呕吐、腹痛,以及孩子年龄。吴女士如实填写后,系统快速给出就诊建议,并引导其前往小儿消化科或儿内科。
仁济医院门急诊办公室负责人樊翊凌介绍,从就医流程看,在医院场景中,智能导诊能帮助患者理清行动线,避免因反复流动产生的无序,使原本复杂的流程变得顺畅简洁。
不久前,AI护士“小威”在仁济医院互联网医院上线,为不擅长操作智能设备的老年人提供适老化服务,解答日常就医问题。同时,该院互联网医院已实现挂号、就诊、缴费、报销、药品物流查询等全流程客服引导,并纳入检查报告单查询和解读等功能。
缩短孕妇在院等候时间
每年,约2.5万名孕产妇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分娩,该院被市民亲切地称为“上海大摇篮”。如何让孕产妇及其家属有良好的就医体验?近日,记者从院方了解到,缩短平均在院等候时间是关键因素之一,而这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
“以前,平均每位孕妇到医院就诊约16~18次,包括建卡登记、产前检查和分娩,现在有了远程胎儿监测系统,一定孕周内的孕妇能实现居家检查,产前检查次数有望减少到14次。”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王育教授介绍,智能预订和评估系统的使用,也让孕妇单次就诊平均等待时间有望从68分钟减少至16分钟,提高了孕产妇,尤其远郊、外省市孕产妇的就诊效率,改善就诊体验。
从二维的CT影像,到一目了然的三维立体模型,只需短短几分钟。轻轻拖动鼠标,就可在模型上自定义切面、角度、血管离断位置,帮助医生在几分钟内完成精准的手术规划。
42岁的王女士体检时发现右下肺存在混合磨玻璃结节,大小约1.5cm,CT初步诊断为早期肺癌,专家建议手术治疗。但让王女士苦恼的是,外科医生告诉她,这个结节靠近基底段肺门处,不在传统意义上的某一个肺段,而是在两个肺段之间。所以可能要切除整个肺叶。
新华医院心胸外科的肖海波教授团队在详细检查王女士的CT影像后,决定使用由商汤科技研发的肺部智能手术规划系统,对肺部进行全自动的AI三维重建,实现对肺结节的精确定位。
肖海波介绍了手术规划系统的优点:“AI可以基于CT影像自动完成肺部三维重建,省去医生自己重建的时间,此外,医生可以在该系统上进行模拟手术,提前预测和规划实际手术的每个步骤,极大降低误操作风险。”最终,在手术规划系统的加持下,王女士的手术过程非常顺利。
提高诊疗效率和精度
“在医院的场景中,无论是在门急诊还是病房,看病是患者的核心诉求。” 樊翊凌谈到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时表示,制度和方案能让诊疗过程更规范,但医生的阶次和经验各不相同,为尽可能减少诊疗错误的发生,人工智能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樊翊凌以检查影像为例解释道:“日常工作中,大约有一半的片子不需要高级别医生判读,但是过去技术不成熟,只能依靠医生,现在不一样了,比如胸部CT,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做大幅度筛检,医生的常规检查工作量减轻一半以上。”
今年7月,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健康高峰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展示了覆盖全身多部位多器官的AI辅助诊疗应用,能为不同临床科室提供诊、疗、愈全流程智能化服务,提高医生的诊疗效率和精度。
关于如何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就医问诊,新华医院信息管理部副主任许健表示,目前对于同一病症,不同医生往往会根据各自治疗思路和重点给出不尽相同的治疗方案,而人工智能目前仅能给出定式的治疗方案,未来还需加强学习。
樊翊凌表示,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在引导他们逐步接受人工智能参与就诊流程的同时,人工窗口还应持续开放,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方便。
标签:
上一篇:水利部:全国9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
下一篇:最后一页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彝族火把节开启!祭火大典、歌舞展演等活动展现文化魅力每年农
2023-08-12 06:04
原标题:中国经济信心说丨百亿暑期档!电影产业如何跨界带动消费升级?
2023-08-11 19:04
原标题: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主创团队分享心得工人日报-
2023-08-11 17:54
原标题:上映七天票房刚过五亿元,后劲疲软口碑不佳(引题)《巨齿鲨2
2023-08-11 16:02
原标题:时隔三年,上海国际木偶艺术节回归(主题)十余个国家的精品木
2023-08-11 15:59
原标题:电影《孤注一掷》广州路演(引题) 导演坦言票房“狂飙”是
2023-08-11 16:06
原标题:莫言余华苏童畅聊文学与旅行引发观众热捧(引题)暑期档文化类
2023-08-11 15:53
原标题:《七种死亡》:传奇法医写给每个人的“生命使用说明书”工人日
2023-08-11 15:54
原标题:参与“童游山海”沉浸式体验中华传统文化文 北京青年报记者
2023-08-11 15:04
原标题:天博馆藏元代画家钱选精品真迹(引题)《花鸟图》手卷隽雅清新
2023-08-11 15:06
原标题:英文儿童音乐剧《小美人鱼》亮相(图)天津日报讯(记者翟志鹏
2023-08-11 15:04
原标题:名家名团风暴式“来袭”,申城音乐舞台群星闪耀文汇报记者姜方
2023-08-11 14:52
原标题:恐龙灭绝后,这里记录下完整的地球故事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胡伟杰
2023-08-11 14:01
原标题:大型演出项目成为地方拉动文旅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引题)演出
2023-08-11 13:52
原标题:陕西历史博物馆暑期“周一不闭馆”陕西历史博物馆8月11日发布
2023-08-11 14:01
原标题:山东滨州:(引题)曲艺生态更优(主题)中国文化报驻山东记者
2023-08-11 11:58
原标题:图片新闻图为孙娜(左)现场向读者展示“兰花掌”“兰花指”等
2023-08-11 10:53
原标题:“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打卡式观展”引争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2023-08-11 11:02
原标题:动漫和文旅怎么“+”中国文化报实习记者王伟杰近年来,国风动
2023-08-11 11:04
原标题:在音乐旷野中“笙”声不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谭思静舞台就
2023-08-11 10:56
原标题:辽宁:“剧本秀”蓬勃发展中国文化报驻辽宁实习记者贾晓东随着
2023-08-11 10:52
原标题:凉山彝族火把节开幕人民日报西昌8月10日电(王永战、韩柳、钟
2023-08-11 09:55
原标题:京津冀甘黔湘非遗大联展开展人民日报天津8月10日电(记者龚相
2023-08-11 10:01
原标题:山大文学院举办学术研讨会——(引题)倡议筑牢现当代文学研究
2023-08-11 10:05
原标题:中国导演张律:电影要走向更宽广的地方中新社首尔8月10日电中
2023-08-11 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