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莫言余华苏童畅聊文学与旅行引发观众热捧(引题)
暑期档文化类综艺“出圈”(主题)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斯其格
(相关资料图)
暑期档文化类综艺受到热捧。昨晚在江苏卫视播出的《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最新一集中,作家莫言来到东澳岛的书屋里,与余华、苏童等老友畅聊旅行与写作。《我在岛屿读书》节目制片人颜小可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由于莫言与余华、苏童相识多年,互相之间不存在任何沟通障碍,节目也得以在一个轻松、愉悦的对话氛围中展开,“因为他们都是语言大师,他们的表达一定有他们独到的魅力,有让我们感觉惊喜和喜爱的地方。所以在这样一个‘老友局’里,他们的语言是非常快节奏的、火花四溅的”。观众则表示:看大师们聊天,总觉意犹未尽。
《我在岛屿读书》等文化类综艺在暑期档“出圈”的背后,展现了传统经典与电视节目的融合创新,体现了大众对文化的热爱与需求。
《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热播
莫言亮相,“老友局”品味书中人生
大家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在文坛大家们看来,人生最好的状态可能是“在行万里路中,读了万卷书”。
《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由余华、苏童、程永新、叶子担任“书屋主理人”,在珠海东澳岛相约新朋旧友品味书中人生。节目延续第一季不设固定环节、不做任务挑战的模式,将读书作为生活方式贯穿到岛屿上的日常,进一步拉近了普通人与“阅读”的距离,将好书与好的阅读方式呈现给观众。
在最新一期节目中,莫言回忆起与余华、苏童等人一起出国旅行的经历,还和余华、苏童打趣。在《收获》杂志上发表小说的时间和数量,成为他们比拼的“黄金标准”。莫言发表在《收获》上的第一篇作品,是1985年的中篇小说《球状闪电》,而且是和张贤亮、王蒙的作品同期。余华和苏童在《收获》上的初次亮相,分别是1986年和1987年。“所以你们两个在我面前不要洋洋得意,仿佛《收获》是你们的自留地一样。没那回事,这自留地我早就耕耘过了。”书屋的人笑成一团。
一支笔,一场漫游,想象和参与另一种人生。在余华、苏童看来,这便是旅行的意义。“旅行不光帮助你写一篇抒情散文,也有可能帮助你成为世界级的、海明威一样的作家。”谈到旅行对作家的意义,苏童表示:“旅行往往是在你的生命里埋一颗种子,它能不能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你是不知道的,但是你需要这颗种子。”
有观众表示,从节目中感受到莫言和余华“相声”组合的魅力,“节目中莫言老师说,他是给余华当捧哏的,余华是逗哏,这也太好笑了。老师们的神仙友谊和那种轻松自在聊天的氛围太棒了。”“看大师们聊天,总觉意犹未尽。”
在谈及《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的制作初衷时,余华表示:“为什么还要做第二季呢?因为有人还需要继续被治愈。阅读能够让一个读者的情绪,随着作品中人物的命运而笑、而哭,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把自己压抑已久的情绪释放出来。阅读给人带来让一个人可以‘离开’一下,再带他回来的感觉。”在余华看来,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感受生活、理解生活。
“莫言老师也是因为我们把片子发给他,他看了第一季节目以后,觉得这个节目是一个他可以参加、愿意参加的,就来了。”制片人颜小可表示,节目不会为了达到某些娱乐化的效果,而去增加很多人为动作。以莫言和余华为例,网络上二人之间你来我往的对话,常常登上热搜。但《我在岛屿读书》并没有迎合这些所谓的热点,而去剪辑所谓“前方高能”的桥段。节目在呈现作家表达的时候,会尽量追求语境的完整性,让大家能更准确理解他们的意思。“如果仅仅去传播一两句话,一两个非常短的表达,那样虽然有热度,但其实对于大家去了解这些作家、了解文学并不是那么有益。”
谈到节目录制背后,颜小可透露,节目在一个轻松、愉悦的对话氛围中展开,当铅字背后的这些文坛大家以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投入录制,这种“反差感”成为节目最好的创作素材。
《跳进地理书的旅行》等节目各具特色
观众:满屏都是知识点
《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开播以来,延续第一季的良好口碑,网上评分达到9.1分,95.5%的网友打出了四星以上好评。节目播出之后,在各大电商平台,相关作品的搜索量明显上涨,文坛大家的“推介”效果可见一斑。
正如观众评价的那样,《我在岛屿读书》等文化类综艺在暑期档“出圈”的背后,不仅展现了传统经典与电视节目的融合创新,更体现了大众对文化的热爱与需求。
今年暑期,文化类综艺节目不断展开节目模式和内容主题的创新,《跳进地理书的旅行》《还有诗和远方·非遗篇》《似是故人来3》《课本里的戏曲2》《未来中国2》《登场了!北京中轴线》等节目各具特色,从不同的角度给节目注入浓厚的人文底蕴和文化气质。
其中,《跳进地理书的旅行》以地理书为导引,将看风景与学知识相融合,为观众带来一次兼具娱乐与学习的旅程,传递旅行的文化、艺术和情感价值。《还有诗和远方·非遗篇》探寻非遗奥秘的同时,将传统非遗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唤起观众对非遗的亲近感。《登场了!北京中轴线》通过向城市历史的纵深处探寻,以丰富的知识含量和独特的时空穿梭设计,彰显古今辉映的文化魅力。
“满屏都是知识点。”喜欢追看文化类综艺的观众如此表示。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结合,加上拍摄方式的不断创新,文化类综艺融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为观众带来别具一格的文化体验。
标签:
上一篇:《七种死亡》:传奇法医写给每个人的“生命使用说明书”
下一篇:最后一页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莫言余华苏童畅聊文学与旅行引发观众热捧(引题)暑期档文化类
2023-08-11 15:53
原标题:《七种死亡》:传奇法医写给每个人的“生命使用说明书”工人日
2023-08-11 15:54
原标题:参与“童游山海”沉浸式体验中华传统文化文 北京青年报记者
2023-08-11 15:04
原标题:天博馆藏元代画家钱选精品真迹(引题)《花鸟图》手卷隽雅清新
2023-08-11 15:06
原标题:英文儿童音乐剧《小美人鱼》亮相(图)天津日报讯(记者翟志鹏
2023-08-11 15:04
原标题:名家名团风暴式“来袭”,申城音乐舞台群星闪耀文汇报记者姜方
2023-08-11 14:52
原标题:恐龙灭绝后,这里记录下完整的地球故事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胡伟杰
2023-08-11 14:01
原标题:大型演出项目成为地方拉动文旅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引题)演出
2023-08-11 13:52
原标题:陕西历史博物馆暑期“周一不闭馆”陕西历史博物馆8月11日发布
2023-08-11 14:01
原标题:山东滨州:(引题)曲艺生态更优(主题)中国文化报驻山东记者
2023-08-11 11:58
原标题:图片新闻图为孙娜(左)现场向读者展示“兰花掌”“兰花指”等
2023-08-11 10:53
原标题:“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打卡式观展”引争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2023-08-11 11:02
原标题:动漫和文旅怎么“+”中国文化报实习记者王伟杰近年来,国风动
2023-08-11 11:04
原标题:在音乐旷野中“笙”声不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谭思静舞台就
2023-08-11 10:56
原标题:辽宁:“剧本秀”蓬勃发展中国文化报驻辽宁实习记者贾晓东随着
2023-08-11 10:52
原标题:凉山彝族火把节开幕人民日报西昌8月10日电(王永战、韩柳、钟
2023-08-11 09:55
原标题:京津冀甘黔湘非遗大联展开展人民日报天津8月10日电(记者龚相
2023-08-11 10:01
原标题:山大文学院举办学术研讨会——(引题)倡议筑牢现当代文学研究
2023-08-11 10:05
原标题:中国导演张律:电影要走向更宽广的地方中新社首尔8月10日电中
2023-08-11 08:55
原标题:京津冀甘黔湘非遗大联展开展人民日报天津8月10日电(记者龚相
2023-08-11 09:01
原标题:暑期天文馆每日客流达万人次(引题)小小“蓝马甲”带观众遨游
2023-08-11 08:53
原标题:北京西城:白塔寺街区美食节带来潮流体验北京日报讯(记者张骜
2023-08-11 09:05
原标题:西藏首部儿童剧《特殊作业》在京演出中新网北京8月10日电(记者
2023-08-11 08:56
原标题:杨紫琼演绎推理女王阿加莎惊悚迷局(引题)《威尼斯惊魂夜》9
2023-08-11 07:06
原标题:改编自《死亡通知单·暗黑者》的《暗杀风暴》8月18日上映(引
2023-08-10 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