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出之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余之闲
那是2003年,大学毕业后的第三年,我在一所离家颇远的城市的大学教书,生活波澜不惊。一日,大学宿舍同学慧从合肥打电话给我,约我去山东日照看日出。
我有点犹豫,日照离我们两个都挺远。慧劝我:“听说那里可以看到中国最早的日出。”我不知哪里来的底气,答应了。那时候,我工资不高,还要省出一部分供弟弟读大学,一次跨省旅行,对我来说还是奢侈的。但是听到慧的话,我脑海中顿时勾勒出一轮红日跃出海面的图画,心中暗暗盘算节省几个月开支也就够了。慧也很贴心,又找了一位大学同学娟,三个女生一起,既可作伴又可分摊费用。
半夜里,我还在迷糊中,慧推醒了我,一旁的娟怎么叫都叫不醒。前日乘车六小时的疲累还未退去,但我一想到此行目的,就精神为之一振,马上起床套上连衣裙,脚也飞快踏上拖鞋。慧谋划周密,早就定好了海边渔家乐,食宿都不错,关键是房间离海滩近。
我俩携手奔向海滩。晨起的风清爽,力量有点大,呼呼有声。风中有大海的味道,有点咸,有点潮湿。我们正前方的海面呈现出青黑色,天边发白。海滩上没有一个人。
那时的日照刚从一座海边小城转型发展,港口正在建设,旅游业才起步。我们住的渔家乐刚装修好,整洁明亮,木头床散发着松木的清香。这一切都给我别样的感受。大学宿舍同学一起住了四年,情同姐妹。慧是独生女,更珍惜我们之间的情谊。毕业后,我们分散在全国各地工作,尤其是我,单独在一个新的城市工作生活,难免孤单。这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不仅让我和慧得以相见,也圆了我去海边看日出的梦。
我俩沿着海滩走。海浪冲上沙滩,又哗啦啦退去。海水冲刷过的沙滩平整,有硬度,拖鞋踩上去也不费劲。我们手拉着手,迎着太阳即将升起的方向,不时张望。天空明净,只有几片薄纱似的青云抹过天际。渐渐地,有红色的光在海面上铺开,我们脚下的浪似乎更大了。我们只是低头看了一会儿海滩上的蛤蜊壳、小石头,再一抬眼,就发现太阳似乎已经露头,一缕金色的光出现。海面一点点被镀上金红色,天空也由蓝白、粉紫转为绯红和橘橙。慧大叫:“太阳,我们来了!”我也跟着大叫。不知哪里传来“哦——吼——”的叫喊声,我们又附和着大喊“哦——吼——”。
我们开始跑起来,迎着日出小步奔跑,浪花袭上海滩,钻到我们脚下,溅起水花打湿裙边。但我们依然奔跑,大叫大笑,仿佛这才是迎接日出的仪式。我们跑累了,停下脚步,那金球正在跃出海面,就那么轻轻一跳,挣脱了大海的控制,跳上天空。顺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海面上出现一道金红色的射线。我喃喃道:“我们终于跃出‘学海’,到了天空,该是我们发光的时候了。”慧说:“我今年要带我父母去上海旅游。”我说:“等弟弟大学毕业了,我也要带父母来日照看日出。”我将那次日出的影像刻在了脑海中。
二十年过去了,我却因为生活奔波再也没有看过海上日出。后来,慧和娟都相继成家生子。而我也终于在弟弟大学毕业后,通过了研究生考试到北京求学,再次遨游“学海”。父母十分支持我,弟弟已经工作,也成为天空中的太阳,将光照向家庭。他带着父母出去旅行,到过很多地方。我则在北京寻得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
因为工作忙,我已连续好几年春节未回家,去年遂将父母接来北京过年。因为还要在单位值班,我也无法带他们走远,十分愧疚。父亲提议大年初一早上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我欣然应允,并在附近订了酒店。
北京正月的早上,寒冷无比。我定好闹钟,凌晨四点准时醒来,悄悄裹上厚羽绒服,穿上轻便的运动鞋。我轻敲父母房间的门,发现他们早就准备好了。我们轻手轻脚地出了酒店的门,朝着长安街的方向走。街上空无一人,偶有过往车辆。凌晨,清冽的空气钻入鼻孔,我瞬间清醒,脚步也格外轻快。走上长安街,渐渐有了同行人。虽然看不清,但我能感受到或急或徐的脚步中都透着喜悦。母亲格外开心,让我给她一路拍视频,给父亲发抖音作素材。兴许是走热了,母亲脱帽的动作也被我拍下来,后来回放的时候,她在镜头中格外洒脱。
越走天越亮,当我们走到天安门前,已经有一百多人在那里等候了。金水桥边的华灯还未熄,人们拍照、录视频,寻找最佳观旗位置。远远地,传来整齐的脚步声,人群喧腾了,有人说“来了来了”。大家引颈而望,生怕看漏了一个细节。这是我第一次看天安门前的升旗。那旗帜在战士的手中哗一下展开,所有人都屏息,仰头行注目礼。当国旗升到顶端的时候,人群中有人鼓掌,接着大家都跟着鼓掌。我想象着遥远的天边,有一轮红日跃出海面,照在中国大地,照在那刚刚升起的红旗上。正月初一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这是人生中值得纪念的一天。
回去的路上,我们开心地说着笑着。天已经大亮,长安街上车辆明显增多,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我说:“周围都是高楼,也没看见日出。刚大学毕业工作的时候,我和同学在日照玩,还打算以后带你们去看海上日出呢。”父亲说:“我都查过了,升旗的时间就正好是日出的时间,我们相当于也看了一次北京日出。”父亲的话让我释然。我又感叹自己青春不在,已经不是“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了。父亲说:“你现在是如日中天,正是干事的时候。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人生价值,为家庭为国家都付出了汗水和智慧。”母亲补充:“我的退休金又涨了,家里生活也好,这个新时代,天天都是晴天。”
标签: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日出之光余之闲那是2003年,大学毕业后的第三年,我在一所离家
2023-08-13 08:55
原标题:小人物张燕峰因为经常坐长途汽车回老家的缘故,我跟司机老张渐
2023-08-13 08:55
原标题:暑期档掀起“古装剧”热潮(引题)人物“活”了,剧就“火”了
2023-08-13 08:57
原标题:某一朵花李爱莲在远一点的深处,一些微光停下来照耀某个角落,
2023-08-13 06:02
原标题:夏天的雨周养俊夏天的雨任性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夏天的雨暴烈来时
2023-08-13 05:56
原标题:衣装与俗谚赵国培在民间俗谚中,有不少与服装衣饰有关。北京人
2023-08-13 06:06
原标题:幸福的花生邱俊霖前些日子,我去看望外婆。吃饭时,桌上摆着一
2023-08-13 06:06
原标题:停电的空白王乃飞那天晚上,也不知怎么的就停电了。当时我在电
2023-08-13 05:56
原标题:钢琴演奏家古利亚克现身茱莉亚钢琴艺术节(引题) 阅读聆听,
2023-08-12 15:02
原标题:东西:在现实关切中不断实现艺术创新光明日报记者饶翔刘江伟19
2023-08-12 14:05
原标题:司马迁“发愤著书”形象的建构与意义刘彦青《史记》的文学经典
2023-08-12 14:01
原标题:儿童音乐剧《阿拉丁》上演昨晚,“打开艺术之门”2023暑期艺术
2023-08-12 14:02
原标题:中华文明轨迹可追可寻(主题)——评《中国世界记忆遗产全记录
2023-08-12 14:00
原标题:让偏远乡村青少年暑期能读一本好书,参观一次文化展览,欣赏一
2023-08-12 13:06
原标题:《忍者神龟》新电影聚焦青少年成长北京日报讯(记者王金跃)冒
2023-08-12 13:05
原标题:毗邻前门大街的西草市街南段完成恢复性修建(引题) “剧装一
2023-08-12 11:59
原标题:杨志军:深情书写草原牧区的山乡巨变光明日报记者刘江伟饶翔听
2023-08-12 11:57
原标题: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将启动北京日报讯(记者牛伟坤)今年,我国
2023-08-12 12:02
原标题:繁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甘皙通讯员赵玉
2023-08-12 11:04
原标题:居庸关上国乐和鸣长城脚下古筝齐奏北京日报讯(记者孙云柯)古
2023-08-12 10:55
原标题:《不完美受害人》打开题材“新窗”北京日报讯(记者李夏至)聚
2023-08-12 11:02
新华全媒+原标题:博物馆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8月9日,观众在河南省
2023-08-12 10:04
原标题: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展现新时代文学发展成就新华社北京8月1
2023-08-12 09:57
原标题:百年胡同中体验城市消夏新生活(引题)2023年文化西城东西岔美
2023-08-12 08:55
原标题:彝族火把节开启!祭火大典、歌舞展演等活动展现文化魅力每年农
2023-08-12 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