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封神》里的商王朝究竟什么样?(主题)
来南博院看盘龙城大展(副题)
(相关资料图)
电影《封神》爆火,连带让大家对商王朝的兴趣大涨。那个古老文明究竟是什么样?在南越王博物院昨日开展的新展中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8月22日,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湖北省博物馆、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及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盘龙城——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展览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正式开幕。本次展览为南越王博物院在广州考古70年、南越文王墓发现及发掘40周年之际推出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系列展览”之一。
展览将从2023年8月22日展至12月10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实证商王朝版图延伸至长江流域
《封神》里的商都朝歌,应在今天河南鹤壁市范围内。曾有史学界人士认为,商王朝的活动范围仅限于黄河中下游。但《商颂·殷武》中有诗句表明,早在商代初年,荆楚之地和氐、羌等方国一样,已纳入商王朝版图。著名考古学者王劲指出:“盘龙城商城的考古发现和确定,使这一诗句得到考古学印证。”
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北郊的盘龙城经济开发区,自1954年被发现以来,研究与发掘已近60年。它是长江流域已知等级最高、遗迹最丰富的商代前期遗址,距今已有约3500年历史。遗址总面积为3.95平方公里,出土了3000余件文物。
1988年,盘龙城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并于2021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南越王博物院的此次展览共展出205件(套)精美文物,勾勒出盘龙城从兴盛到衰落三百年的历史脉络,向观众展现了一幅幅盘龙城的城邑生活、兵戎祭祀、劳动生产的宏伟画卷。展览中展出的杨家湾铜钺、兽面纹铜斝、兽面纹牌形器、玉璇玑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创造比肩中原的青铜文明
随着多次考古发掘的进行,盘龙城遗址的年代跨度、遗址布局、文化性质基本明晰。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遗物,如青铜器、玉器等,说明了商王朝对南方区域的影响和控制,反映出盘龙城在商代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突出地位。
盘龙城遗址出土了类型丰富的食器与酒器,体现了先民们多样的饮食种类与高明的烹饪手法。大量本地制作铸造的玉石器、青铜器、陶器与原始瓷器,都体现着盘龙城灿烂的文明。
玉在商王朝是重要的礼仪器,盘龙城玉器兼具祭祀礼神、象征身份、充当货币财富及装饰美观等多种功能。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盘龙城发现了大量铸铜相关的遗迹和遗物,证明了盘龙城有独立生产青铜器的能力,且表现出较高的冶铸水平。同时率先进入金属兵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中,约三分之一为兵器。整个盘龙城文化,具有强烈的军事色彩。盘龙城当地的青铜器铸造工艺更是影响了中原,推动了殷墟青铜器的高度繁荣。
盘龙城在三百多年的繁荣与发展中,创造出了比肩中原的青铜文明。有领玉璧、绿松石镶金饰件和青铜大圆鼎在造型纹饰和铸造工艺上都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基本一致,证明盘龙城与中原文化处于完全统一的系统中,是中原文化发展的延续。
展现华夏文明南渐古粤的线索
盘龙城作为夏商王朝时期长江中游之重镇,对于广大的南方地区融入以夏商为中心的华夏文明系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自盘龙城起,商王朝不断向南开拓疆土,其文化也逐渐辐射至中国南方地区。
璋、戈、有领(璧)环是中原礼制文化的代表文物,从长江流域到岭南地区都出土了不少受中原商文化影响的礼器,反映了华夏文明强大的穿透力。此次展品中有普宁、珠海、新会出土的玉石器,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商文化南渐并与岭南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让观众能够更直观感受到夏商玉礼文化因素对华南的浸润。同时,展览更带来了广州黄埔竹园岭遗址的多件新出土石器,这些石器的影响经环珠江口地区渐次传递到东南亚地区,显示出环珠江口在文化交融与传播上的区位优势。
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在江浙、闽南、广东等沿海地区的越人居住地出现了印纹陶,其中岭南地区印纹硬陶、原始瓷的技术领先,制造技艺成熟。作为岭南土著文化的类虎头埔遗存,在广东地区大范围涌现,其以几何图案印纹硬陶和矮圈足器为鲜明特征,在岭南石器时代的尾声铺垫了青铜时代揭幕前悠扬的序章。
标签:
上一篇:“粤·传承——遇见曲艺”8月22日上演
下一篇:最后一页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封神》里的商王朝究竟什么样?(主题)来南博院看盘龙城大展
2023-08-23 15:06
原标题:“粤·传承——遇见曲艺”昨日上演(主题)曲艺名家新秀共唱粤
2023-08-23 15:06
原标题:偶像剧是时候摆脱“三种依赖”了林予兮尽管在播出过程中槽点不
2023-08-23 14:02
原标题:23日17时01分处暑:渐有新凉递好秋新华社天津8月22日电(记者
2023-08-23 13:52
原标题:大IP改编剧陷入瓶颈,问题出在哪儿?最近一段时间,多部网文改
2023-08-23 13:55
原标题:电影《念念相忘》七夕上映甜蜜带来“全糖爱情”山西晚报记者范
2023-08-23 13:59
原标题:《封神》导演乌尔善:第二部计划2024年暑期上映中新网九江8月2
2023-08-23 13:54
原标题:为博物馆取消“周一闭馆”点个“赞”据报道,北京46家博物馆在
2023-08-23 12:03
原标题:评剧白派剧团奉上应节戏(引题) “七夕”当日上演《牛郎织女
2023-08-23 11:57
【视听观察】原标题:影视创作与非遗传播双向奔赴《封神第一部:朝歌风
2023-08-23 12:04
原标题:京津两地艺术家精心筹备(引题) 交响诗篇《长城》将登国家大
2023-08-23 11:53
原标题:河西区文化馆打造“少年话非遗”系列活动(引题) 用少年的眼
2023-08-23 11:52
原标题:总台《如七而遇漫歌今夕——2023七夕特别节目》播出光明日报北
2023-08-23 10:56
原标题:英雄史诗《江格尔》及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引题) 非
2023-08-23 11:02
原标题:游中国看生态秀美画卷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尹婕四川成都,市民在
2023-08-23 10:57
原标题:人工智能为电影修复带来了什么近日启动的“经典香港电影修复计
2023-08-23 10:55
原标题:第五届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在孔子故里举行专家共探新时代古籍保护
2023-08-23 11:07
原标题:江苏兴化发现距今约7000年的新石器遗址新华社南京8月22日电(
2023-08-23 10:04
原标题:沈阳故宫举办“七夕”文化活动讲述传统习俗中新网沈阳8月22日
2023-08-23 10:04
原标题:“戈多”变“多哥”本土化剧名展现全新解读(引题) 人艺新作
2023-08-23 09:53
原标题:点亮一颗颗童心(主题)——2023年暑期儿童戏剧观察(副题)光
2023-08-23 10:06
原标题:王跃文谈新作《家山》:书写所有中国人的家山中新网佛山8月22
2023-08-23 09:59
原标题:牛郎织女的前世今生霜见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经过数千年的流传,
2023-08-23 09:00
原标题:对话茅盾文学奖得主东西:写作是理想,也是事业中新网北京8月2
2023-08-23 08:57
原标题:票价高被吐槽,看电影成“奢侈消费”了吗?澎湃特约评论员夏研
2023-08-23 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