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票价高被吐槽,看电影成“奢侈消费”了吗?
(资料图片)
澎湃特约评论员 夏研
电影业迎来“最热暑期档”。截至8月21日,今年暑期档电影票房已接近190亿元,突破2019年的177.79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但高涨的票房背后,一个问题也不容回避:票一路上涨。在网上,对票价贵的吐槽不少。
“在广东IMAX 70元一张,加6块手续费,这个暑期都没怎么见过二三十的电影票”“北京朝阳,买的都六七十一张,一家5口人看一场电影花掉400多元,真的好贵”“杭州现在普通影院普通位置随便点开都是40+”……社交平台上,各地观众的声音数不胜数。
这也有数字支撑:2019年暑期档平均每张电影票价35.4元,今年则涨到了40.8元。均价5元的涨幅看似不大,但在不同城市、不同地段,这个浮动会成倍扩大。这也不禁让人感叹:难道以后电影要成“奢侈消费”了?
票价确实是越来越贵了
近10年来电影票价一直处于上涨状态。
有媒体梳理了灯塔专业版上近十年来暑期档全国平均票价变化,在包含服务费的前提下,票价从2014年的35.6元,一路上涨至今年暑期档的40.8元。在一线城市,更是飙升至49.7元,为近年来新高。看来,人们的“体感”没错,票价确实是越来越贵了。
再往前追溯,最早引发票价贵吐槽的其实是春节档——2022年春节档,被称为“最贵春节档,平均票价仍高达52.8元,涨幅达到8%;大年初一电影平均票价为56.1元;一些一线城市的票价甚至达到了三位数。
对此,中消协在《春节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中不无犀利地批评:“单纯的票价依赖无异于竭泽而渔、饮鸩止渴。”
价格上涨有很多具体原因。以今年暑期档为例,业内人士介绍,普遍存在片长偏长,有些甚至超过了170分钟,这会导致影院排片减少,那么单场票价就会提高。此外,今年线上购票的平台补贴普遍减少,线上购票开始收取数元不等的网络服务费等,也推高了票价。
另外有个大背景不能忽视,即经历了过去数年的不景气之后,片方、影院都亟待回血,这种诉求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在票价上。像今年有些票据上显示了“影厅服务费”,这应该属于影院自行操作的空间。
因此,也有人怀念起曾经看电影非常便宜的年代,认为那时候没有套路,花上几分、几毛钱就能看一部电影。不过,真是如此吗?
过去看电影真的便宜吗?
在80年代,看电影确实非常便宜。比如1982年李连杰的《少林寺》,哪怕轰动大街小巷,当时的票价也只要一毛钱左右。但这背后其实是价格管制的结果,电影票价有着极为严格的政府定价。
90年代后,电影票价开始走向市场定价,价格随之开始“起飞”,从数元一路涨到了几十元,一些内地香港合拍片和海外引进电影更是领涨市场。
资料显示,1993年内地香港港合拍的《少林豪侠传》,票价为4元,最高为6元;到了1994年,另一部合拍片《新少林五祖》,票价就达到了12元;美国电影《亡命天涯》引进后,直接涨到了15元;成龙的《红番区》更是达到了20到30元,双人情侣座甚至达到120元。1995年4月,中影发布紧急通知——要求每部“大片”的最高票价不宜超过20元。
这里不能不提到一部有划时代意义的引进电影——《泰坦尼克号》。这部于1998年在中国内地上映的影片,最高票价达到80元,甚至比美国的7.5美元定价还高,至于各种炒作的黄牛票价更是难以统计。当年的中国电影总票房是14.4亿元,《泰坦尼克号》就占到了3.2亿。
因此,即使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当年的电影票价也不算便宜——想想那个时候,人均收入才多少。这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那时电影少,电影院也少,市场发育不充分,为了生存,单场电影票价只能提高,才能保证电影投入回本和电影院运营。
上了些岁数的人应该还记得,那时候满大街都是录像厅,到处都有影碟租赁,包括那些神出鬼没的“要碟吗”——泛滥的盗版碟。这其实就是因为电影票价太高,一部分人只能通过这些渠道来填补观影需求。
所以,“过去看电影很便宜”并不完全成立,更多是站在今天的消费水平回看过往的票价,得出的一种感性认知。
平心而论,电影之所以是今天这个票价,还是因为市场发展的结果:供给充足了,价格自然会逐步趋于一个平稳状态。这两年电影票价确实贵了,但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看,市场繁荣已经带来了巨大的观影福利。
最重要的是让电影“值回票价”
虽然电影票价上涨,但过去几年影视行业并不景气。即便抛开疫情因素,从长期看它也谈不上一个“躺赚”的行业。
比如,知名影视公司华谊兄弟2018年至2020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1.69亿元、-39.78亿元和-10.48亿元。三年间,华谊兄弟亏损总额高达61.95亿元。
2022年,21家上市影视公司8家盈利、13家亏损,光线传媒、博纳影业、华谊兄弟等无一例外。当然,随着今年影视行业复苏,不少公司的业绩开始恢复,但离“赚得盆满钵满”显然还很远。
之所以如此,和电影行业高度不确定性相关:电影成功与否,和电影脚本、创意关系极大,往往很难提前预判,一个成功的电影创意往往可遇不可求。电影行业常出现大作扑街、黑马涌现,正在于它充满变数。
这也导致一个悖论:票价涨了,观众不满意,影视公司似乎也没有赚多少。因此,不宜把电影票价进行道德化评价,认定这是资本“贪婪”的结果。票价高背后的成因复杂,有影视行业的本身生产链条问题,也有包括拍摄、用工等社会综合成本的因素。
但仔细想想,人们在乎的完全是票价吗?未必。人们评价票价高低,还有一个隐含的标准——观影体验。即我花了几十块钱,坐在那两小时,到底能否“值回票价”?
现在的观众并不介意为内容买单,关键是要感到“值”。这相比五元、十元的价格浮动,更能决定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对于影视行业来说,倾听消费者的呼声,重要的也许不是票价本身,而是潜台词——人们是不是觉得看这些电影,有些“不值”?
所以,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既要开拓更多元的收入来源,提升相关衍生产品占电影收入的权重,摆脱单纯的票房依赖,更要持之以恒地去创作更加优质、吸引人的电影作品。
标签:
上一篇:中国国家博物馆入藏西汉河平元年铜鋞
下一篇:最后一页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票价高被吐槽,看电影成“奢侈消费”了吗?澎湃特约评论员夏研
2023-08-23 09:01
原标题:中国国家博物馆入藏西汉河平元年铜鋞中新网北京8月22日电(记者
2023-08-23 08:53
原标题:第七届希望颂—全国青少年书画艺术大展在山东曲阜开幕中新网山
2023-08-23 08:56
原标题:关于牛郎织女反转再反转的故事今天是七夕,咱们来聊聊牛郎织女
2023-08-23 07:58
原标题:消失的字幕组,“情怀已死”?王臻儒近日,电影《孤注一掷》正
2023-08-23 08:00
原标题:七夕小知识:为何流行吃“巧果”?中新网北京8月22日电(记者
2023-08-23 08:04
原标题:当年19 9元的电影票哪去了?今年的暑期档口碑、票房双丰收,但
2023-08-22 17:04
原标题:内蒙古发现龙形蚌饰填补红山文化早期龙形象空白中新网呼和浩特
2023-08-22 17:03
原标题:“情绪价值”为票房助力齐鲁晚报记者宋说电影暑期档内,爆款国
2023-08-22 16:56
原标题:“一家人看场电影花了400多”低价电影票为何难觅踪影?【民生
2023-08-22 17:01
原标题:胡歌自称五年内或不再拍戏,你怎么看?8月21日深夜,胡歌突然
2023-08-22 16:56
原标题:故宫博物院首部音乐儿童剧《甪端》开启全国巡演大幕中新网北京
2023-08-22 15:55
原标题:亲子阅读、非遗体验、展览演出……(引题)暑期怀柔各类阅读空
2023-08-22 14:58
原标题:沿着大运河看中国|为千年运河文化谱写工业发展篇章为了保护传
2023-08-22 14:03
原标题:沿着大运河看中国|江苏常州:让工业遗产活在当下中国青年报客
2023-08-22 14:00
原标题:《阅古楼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新书发布中新网北京8月21日
2023-08-22 14:01
原标题:中外文保工作者发布“宣言”吁石窟寺保护国际交流合作中新社重
2023-08-22 14:03
原标题:游长江登武当进古城(引题)两岸青年探秘荆楚历史文化(主题)
2023-08-22 14:06
原标题:“诗歌高铁”促进“高铁+”文化传播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李娜通
2023-08-22 11:59
原标题:歌手演唱会仅举办首场,就有完整版视频被上传网络(引题)观众
2023-08-22 09:58
原标题:首届中国(唐河)李季诗歌奖颁奖成功举行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2023-08-22 10:06
原标题:纪录片《食在云南》上线开启轻量有“梗”的铁路美食之旅中新网
2023-08-22 09:58
原标题:在这个“国际夏令营”倾听青春之声,共享多元文化“请把我的歌
2023-08-22 08:59
原标题:“奖项会让纯文学‘破圈’,走向大众”(主题)──访第十一届
2023-08-22 09:00
讲述原标题:《灶王传奇》呈现小人物世界观(引题)民间文学宝库取之不
2023-08-22 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