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那一夜,张继有没有听到钟声
提起唐诗《枫桥夜泊》,恐怕大家都不会陌生。但因史料有限,人们对于这首诗的作者张继并无过多了解,只知道他是天宝十二年(753)的进士。
然而,在唐朝考中进士可不包分配,而是需要再次接受吏部的培训和考察,当时的人们将这种考察叫作“铨选”,要么就得参加朝廷为了选拔专门人才而举办的制科考试,否则就得在家待业了。
(资料图片)
张继便是这样一位在铨选中落第的进士。他原本应该继续等待官府发布新的就业岗位或招聘信息。然而,好景不长,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逃到蜀地后,天下文士也都四散逃难,而江南成为了不少文士避难的理想地区,张继便是逃往江南的一员。后来,他一路来到苏州,于是就有了“枫桥夜泊”的故事。
在那个深秋的夜晚,张继泊舟在苏州城外的枫桥。山河破碎、前程渺茫,漂泊在外的张继,心中的忧愁可想而知。而落月、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以及寒山寺的钟声,无疑加剧了诗人内心的愁绪。通读《枫桥夜泊》,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秋夜不眠人惆怅”的情景图。诗人通过诗中的意象,似乎也将内心的忧愁传递给了读者。有学者评价:《枫桥夜泊》的景物搭配与人物心境高度交融,成为后世艺术境界的典范。
张继流传至今的诗歌不到50首,毋庸置疑的是,这首《枫桥夜泊》,是他一生之中最有名的诗歌,也是唐朝最有名的诗歌之一。可以说,正是因为《枫桥夜泊》,大家才记住了张继。也因为《枫桥夜泊》,寒山寺闻名天下,成为了一处名胜古迹。
然而,到了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却对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提出疑问。他在《六一诗话》中调侃:“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意思是哪儿有寺庙会在三更半夜敲钟?所谓的“夜半钟声到客船”,肯定是张继为了写出好词佳句而硬写、虚构的情景。
欧阳修的说法的确更符合当时的情况:宋代大部分寺庙没有半夜敲钟的习惯。因此,欧阳修的话也是有道理的。可是,他质疑张继不要紧,关键他将自己的调侃写进了著作中。因为本身影响力非常大,欧阳修质疑张继的说法,反而让自己成为了被吐槽的对象。
北宋人范温在《潜溪诗眼》中,便从史料研究的角度对欧阳修进行了吐槽:欧公认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不对,可我通过翻阅史料发现,《南史》中就有“齐武帝景阳楼有三更五更钟”的记载,这种钟大概是半夜敲的报时钟。南朝时期有个叫作丘仲孚的人,《南史》中说他“读书常以中宵钟鸣为限”……他列举了一系列史料,说明“夜半”的确是有钟声的。只是这究竟鸣的什么钟,还得深入调查研究一下。
成书于宋代的《古今诗话》,则站在诗歌创作的角度上对欧阳修的说法进行了反驳:唐朝诗人于鹄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有“定知别后宫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之句,而白居易在《宿蓝溪对月》中也有“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之语。温廷筠在《盘石寺留别成公》中也写道:“悠然旅榜闲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唐人诗歌写“半夜钟声”的又不止张继一个,怎么能因为张继这首诗歌出名就说他写错了呢?
姑苏城外半夜到底有没有钟声,进行过实地调研的人肯定更有发言权。北宋人彭乘便站在实地调研的角度反驳欧阳修:经我调查研究,有的地方有人刚去世时,不分白天黑夜,都要敲钟。这种钟被称为“无常钟”。也许张继当年在苏州寒山寺外,就是偶然听到了这种钟声吧。
后来,彭乘途经苏州,晚上还在当地的一家寺庙借宿。到了半夜钟声竟然响起,他想起了当年和欧阳修争论过的这个“夜半”是否有“钟声”的话题,心想:这就是“无常钟”吧,难不成庙里有人做法事?起床后,他便去问寺里的僧人:“你们这儿半夜敲的是什么钟?”僧人听了,觉得这有啥稀奇,便回道:“固有分夜钟,曷足怪乎?”(《续墨客挥犀》)意思寺庙里一直都有半夜敲“分夜钟”的传统。彭乘听了非常意外,为了验证他又到周边的寺庙问了一圈,发现所有的寺庙都是如此。他终于明白:原来半夜敲钟,就是苏州当地寺庙的风俗,张继果然没有写错啊。
南宋诗人叶梦得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所以对于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句诗有没有错,他是非常清楚的。他在自己的著作《石林诗话》中就说:“张继此诗,欧公尝病其半夜非打钟时,盖未尝至吴中。今吴中寺,实夜半打钟也。”咱们苏州的寺庙,的确是半夜敲钟的啊。
南宋人陈岩肖曾经在苏州为官,他在《庚溪诗话》中也提到了这件事儿。他说:“很多唐诗里,都写到了半夜钟,况且我当初在苏州为官的时候,每夜三更将尽、四更开始的时候,各家寺庙都会敲钟。我想,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有这种传统了吧。”
对于这些说法,南宋诗人陆游曾经在自己的《老学庵笔记》中表达了观点:这些说法都不对或是不严谨。唐朝诗人于邺有《褒中即事》之诗,褒中位于陕西地区,可诗中却有“远钟来半夜,明月入千家”之句。同样是唐朝诗人,皇甫冉夜宿会稽,也说:“秋深临水月,夜半隔山钟。”(《秋夜宿会稽严维宅》)这些诗歌都不是在苏州写的,怎么都有半夜钟声呢?所以,陆游最后说道:“恐唐时僧寺,自有夜半钟也。”恐怕,唐朝的寺庙,大概都有半夜敲钟的习惯吧。(雨林霖)
标签:
上一篇:老片重映的价值
下一篇:新海诚《铃芽之旅》展现地震“伤痕” 速讯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新海诚《铃芽之旅》展现地震“伤痕”北京日报讯(记者袁云儿)日本知名动画导演新海诚的新作《铃芽之旅》今起在内地上映。日前,他带
2023-03-24 10:43
原标题:那一夜,张继有没有听到钟声提起唐诗《枫桥夜泊》,恐怕大家都不会陌生。但因史料有限,人们对于这首诗的作者张继并无过多了解,只知
2023-03-24 10:35
原标题:老片重映的价值时下,电影开启重映热潮。继《千与千寻》《龙猫》《崖上的波妞》分别于2018年、2019年和2020年重映之后,宫崎骏名作《
2023-03-24 10:42
原标题:2022青海省唐卡艺术技能大赛开赛中新网西宁3月23日电(张添福巴银瓶)23日,由青海省唐卡艺术协会、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西宁市城东
2023-03-24 10:39
原标题:百子湾新添环境式剧场,《威尼斯商人》每周4场驻场演出(引题)在时间剧场体验酒吧里看音乐剧(主题)北京日报记者韩轩实习生宋绿茵位
2023-03-24 10:40
原标题:《狼图腾》导演再出新作(引题)《燃烧的巴黎圣母院》解密火灾全貌(主题)北京青年报记者肖扬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的全新灾难巨制《
2023-03-24 09:57
原标题:首个科幻影视盛会在浙江德清举行构建科幻影视创新生态中新网湖州3月23日电(胡丰盛)2023年,伴随电影《流浪地球2》与《三体》电视剧
2023-03-24 09:45
原标题: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引题)古文献“四大发现”如何成为传承中华文脉的“四大显学”(主题)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梦妮它
2023-03-24 09:48
原标题:谁成就了盛唐书法气象(主题)——兼议孙过庭、张怀瓘的理论贡献(副题)中国书法五千年,无论由简入繁——从刻画符号到大篆石鼓,还
2023-03-24 09:43
原标题:浙江文旅观察:除了现代戏,越剧还能怎么“新”?中新网杭州3月23日电 记者童笑雨“我经常说,每创作一部新剧,就要穿防弹衣出门。这
2023-03-24 09:50
原标题:《荒原》:一个人的求生之旅《荒原》由左志国导演,任素汐、李晨主演,是国内首部聚焦于女性荒野求生题材的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丛来
2023-03-24 08:49
原标题:麦家:先人的脚步、心跳和灵魂靠什么传下来?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冯源、殷晓圣“我突然想当作家了,我觉得小说既然可以这样写,我为什么
2023-03-24 08:37
原标题:落脚上海,既是个人更是时代的选择(主题)——专访《人生之路》总制片人魏巍(副题)解放日报记者张熠“上海出品”现实题材电视剧《
2023-03-24 08:34
原标题:考古专家:董家营西汉墓出土墨书题铭陶罐管窥汉代河东饮食生活中新网太原3月23日电(杨佩佩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3日发布消息,考古
2023-03-24 08:51
原标题:品味维米尔的绘画艺术日前,荷兰国家博物馆将散落于欧洲各主要博物馆的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的作品齐聚一堂,举办了有史以来规模
2023-03-24 08:49
原标题:我国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形成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央视网消息: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六批1336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至此,全国
2023-03-24 07:55
原标题:用匠心和巧手诠释“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央视网消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文物工作者走向海外,在做好自身文化保护的同时,也在帮
2023-03-24 07:51
“护文化遗产彰时代新义”原标题: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引题)技艺传千载茶香飘万家(主题)“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
2023-03-24 07:43
护文化遗产彰时代新义原标题: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引题)技艺传千载茶香飘万家(主题)“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2023-03-24 07:36
原标题:微综艺,小荷已露尖尖角从芒果TV的10分钟超高速推理类节目《yesorno》、腾讯视频的“小鲜综”《毛雪汪》,再到百度的行业达人技能挑战
2023-03-24 07:44
原标题:山东:探索古建筑保护利用新路径中国文化报驻山东记者孙丛丛保护好文化遗产,对于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
2023-03-23 15:56
原标题:电影《心灵家园》关注“儿童尊严”今晚报讯(记者丁晓晨)一部反映儿童心理救助的电影《心灵家园》日前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导演竹
2023-03-23 15:55
原标题:导演新海诚携新作做客北大(引题)期待《铃芽之旅》带来治愈与勇气(主题)今晚报北京电(记者丁晓晨)新海诚导演的新作《铃芽之旅》
2023-03-23 14:49
原标题:推出三大主题演出季打造艺术普及活动(引题)“福吉天长”送来天歌艺术盛宴(图)(主题)天津日报讯(记者翟志鹏摄影姚文生)昨日,
2023-03-23 13:47
原标题:唱作人王琪分享《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创作灵感(引题)以热诚之心点亮音乐梦想(主题)今晚报记者高丽在天津音乐学院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2023-03-23 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