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新观察丨古老石窟寺如何传下去、“活”起来?
茫茫戈壁,莫高窟静立千年;凿石开山,云冈石窟气势雄浑;造像连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的龙门石窟引无数游人一睹真容……
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化遗产,同属石窟寺的范畴。通常来说,石窟寺是开凿在河畔崖间的佛教寺院,是中国古代社会精神文化领域的一个缩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8月19日至21日,国家文物局、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重庆举行,聚焦“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石窟寺保护”。与会专家学者就有关问题开展广泛讨论,进一步凝聚共识,助力石窟寺这一文化瑰宝传下去、“活”起来。
8月19日,游客在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参观。新华社记者杨湛菲摄
气候变化会对这些瑰宝产生怎样的影响?
由于石窟寺在赋存环境、主体构成、建造材料等方面的特殊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会大于其他门类的文化遗产。气候变化不仅会加剧文物损害或损毁的风险,还会加速文物信息的衰减,这对石窟寺保护提出新的任务和挑战。
炎热的天气抵挡不住人们的热情,参观大足石刻的游客络绎不绝。与干燥环境相比,南方温暖潮湿环境下的石雕彩绘,除了面临温度、光照等常规环境因素的影响外,还会面临因环境湿度变化和降水导致的其他侵蚀破坏,不利于文物的保护。
采取修建保护建筑、及时处理病害、开发保护新材料等举措,大足石刻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正努力降低这种影响。
“我们要在保护理念、保护措施、保护技术、保护材料等方面与时俱进,特别是要更主动地做好常态化的预防性保护,以应对和最大限度降低气候变化对石窟寺保护的影响。”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馆员黎方银在介绍文物保护情况时说。
地处西北的莫高窟面临不同的气候风险。在实施一系列防沙工程、采用多种防沙技术建立防沙体系的同时,还针对极端天气下的强降雨建立较完善的防洪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此外,莫高窟还通过加固崖体防止雨水侵蚀、为洞窟加门调节局部小气候等方式,减轻气候变化对石窟带来的影响。
大足石刻研究院工作人员在文物医院做试验。新华社记者杨湛菲摄
科技如何赋能石窟保护研究利用?
在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外,有一处集文物病害诊断分析、保护修复、文物数字化、保护成果展示、公众研学和互动体验等为一体的“文物全科医院”。这里试验设备一应俱全,研究人员身穿白大褂,小心地为文物“诊断疾病”,为可移动文物修复和石窟寺文物取样分析提供解决方案,延续它们的“生命”。
像这样的场景,在不少石窟寺及其研究机构都可以看到。近年来,石窟寺病害机理研究、勘察技术与保护加固技术等快速发展,石窟寺科技创新内容不断丰富,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敦煌研究院建成国内首个文物保护领域多场耦合实验室,以揭示石窟寺风化的奥秘;大足宝顶山大佛湾水害治理一期工程采用截水帷幕、地表排水、竖向泄水等技术措施,解决了几十年来“卧佛”渗水的老大难问题;多处石窟采用新材料创新加固设计,在不影响观众参观的情况下加强石窟稳定性……石窟寺保护涉及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具有显著的跨学科特点,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8月19日,嘉宾在重庆市大足区观看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新华社记者黄伟摄
新时代,石窟寺如何回应广大公众的文化需求?
“太震撼了,仿佛游走在石刻中间,感觉整个人已经置身其中。”看完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有观众发出这样的感叹。
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石窟寺,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向更多观众和爱好者敞开怀抱?
龙门石窟先后完成多项国内首创或领先的数字修复项目,3D打印版的云冈石窟第12窟局部正在数千里之外的宁波美术馆展出,大足石刻数字影片观看已成为游客参观的重要内容……文物工作者正利用数字化手段展示文化遗产,在文物保护、价值阐释和永续利用方面不懈探索。
数字化资源是能够永续利用的另外一种形式的遗产资源。不断创新的展示形式打破时间空间界限,在降低洞窟参观压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石窟寺文化宣传展示力度,让越来越多的人从更多的渠道了解石窟寺。
大美无言,一座座石窟寺讲述中华文明多元包容的文化故事;
接续出发,一代代守护者正诠释石窟寺保护利用的中国方案。(记者杨湛菲、施雨岑)
标签:
上一篇:中国建筑科技馆“中国民居——传统居住研究展”于8月22日开展
下一篇:最后一页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文化新观察丨古老石窟寺如何传下去、“活”起来?茫茫戈壁,莫
2023-08-24 15:52
原标题:中国建筑科技馆“中国民居——传统居住研究展”于8月22日开展
2023-08-24 15:54
原标题:讲述中华文化从诗画江南里看杭州亚运会央视网消息:杭州亚运会
2023-08-24 16:06
原标题:挑战的角色越来越多样(主题)闫妮两部不同类型新片《学爸》《
2023-08-24 14:56
原标题:“非遗+红色旅游”(引题)开出文化传承绚烂之花(主题)中国
2023-08-24 15:01
原标题:总台七夕特别节目全网热传,相关视频播放量破3亿(引题)以时
2023-08-24 13:58
原标题:粉蜡笺纸第三代传承人王敬涛坚守传统技艺(引题)“纸中牡丹”
2023-08-24 11:53
原标题:引进片《GT赛车:极速狂飙》(引题)在津举办超前观影场(主题
2023-08-24 11:56
原标题:来这里看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最新发展成果→第三十届北京国
2023-08-24 10:57
原标题:江西省龙南市实施客家围屋保护修缮利用行动(引题)古老围屋再
2023-08-24 10:59
原标题:天津独具特色的戏曲、曲艺演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观众──
2023-08-24 11:02
原标题:“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总决赛开赛人民日报杭州8月2
2023-08-24 11:04
原标题:第18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引题)“金鹿奖”入围影片片单公布(主
2023-08-24 11:03
原标题:2023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在江苏扬州启动8月22日,在扬州市图书
2023-08-24 10:00
原标题: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项目名单公示中国旅游报讯(见习记者杨丽
2023-08-24 09:59
原标题:泰康美术馆今起向公众开放北京日报讯(记者王广燕)高楼林立的
2023-08-24 10:05
原标题:中国品牌成为2023科隆国际游戏展一大亮点新华社德国科隆8月23
2023-08-24 08:58
原标题:浙江文化展演活动亮相丹麦第十届安徒生艺术节新华社哥本哈根8
2023-08-24 08:52
原标题:粉丝点名北京小吃豆汁儿诺兰回应“我会试试”(引题)《奥本海
2023-08-24 09:05
原标题:《燃冬》描绘当下年轻人生活和情感状态(引题)陈哲艺新作在“
2023-08-24 09:07
原标题:38件标本讲述猫科动物“前世今生”北京日报讯(记者牛伟坤实习
2023-08-24 08:55
原标题:2023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在江苏扬州启动中新网8月23日电(记者
2023-08-24 07:58
原标题:山东非遗课堂“圈粉”青少年“点亮”多彩传承中新网济南8月23
2023-08-24 05:56
原标题: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与四川合办“凝视三星堆”特别展览8月23
2023-08-24 05:56
原标题:德利布歌剧《拉克美》将亮相国家大剧院中新网北京8月23日电(记
2023-08-23 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