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科幻只是“壳” 情感才是“核”

时间:2023-06-17 11:56:46    来源:天津日报    

原标题: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科幻电影创作将走向何方──(引题) 


(资料图片)

科幻只是“壳” 情感才是“核”(主题)

天津日报记者 张钢

日前,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科幻电影周”论坛,导演郭帆、陆川、董润年、张吃鱼等嘉宾以“科幻,全人类视角与中国故事”“探索未知与科幻情怀”为主题进行演讲,分享各自的创作经验,并展望未来科幻作品的发展方向。

科幻电影的成功在于情感表达

近来,以《流浪地球》系列、《独行月球》为代表的科幻电影取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该类题材作品已成热点。

导演郭帆说:“《流浪地球》成功后,很多年轻导演都希望我能分享影片的创作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关注的是作品的科技属性和那些最新技术的应用。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科幻电影的技术应用只是它的外壳,其核心必须是情感表达。如果那些高科技的画面与故事情感没有关联,那么作品就只是一部科普纪录片,算不上是电影。拍《流浪地球2》时,我的创作原点是思考如何将技术与情感连接起来,例如刘德华饰演的角色在数字空间中见到了自己的女儿,真正让观众动容的是父女的亲情,没有这些情感的描述,这部电影就失去了意义。目前掀起的‘科幻热’使得国产电影有了新的突破口,更多年轻的创作者参与到科幻电影的制作中,希望大家更多关注故事本身,在此基础上将最新的技术融入其中。”

打造国产科幻片的特色

科幻与喜剧的融合是国产科幻题材电影的一大特色,但其具有相当的难度。《独行月球》导演张吃鱼谈道:“我发现观众对科幻电影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在科学性方面。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我面临着如何在保持喜剧效果的同时遵循科学原理的挑战。片中描述了一段在月球上袋鼠与主人公自由奔驰的情节,从科学角度看这段戏并不合理,但作为一部喜剧电影,这种超越科学的场景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观众很喜欢。科幻的定义在于科学与幻想,我可以通过幻想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科学的边界。创作者应该不断思考如何在满足剧情需求的同时符合观众的期望,做好细节上的考量。”

董润年谈到《疯狂的外星人》创作经历时表示:“我们一直致力于寻找中国科幻的语境。此前,观众已经习惯了好莱坞式的科幻电影,而我们要做的是视觉效果与叙事方式上的本土化,通过挖掘民族特点和喜剧元素,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观众建立情感连接。”

人工智能对于电影创作的影响

谈到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对电影创作的影响,导演陆川说:“新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我每天都要学一个软件的应用,但还是学不过来。做了20多年的导演,现在感觉变成了一个小学生。当几何级数新的知识、新的变革扑面而来时,我在感到兴奋的同时也有些焦虑。在这次变革中,电影创作者可能分成了两部分人,一部分人能够拥抱它,学习它,跟随它去奔跑;一部分人会漠视它,回避它,那么他就只能留在这个时代。”

郭帆对此感同身受,他说:“在即将拍摄的《流浪地球3》中,我们会应用到很多目前流行的人工智能,它的确能带给作品新的活力,但这同时引发了我的焦虑。我看过一些人工智能生成的视频,虚拟演员的表演几可乱真。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真人演员会不会被取代?虚拟人物的表演会进步到什么程度?目前电影界都在思考这些问题。我希望能有一个新的部门,从法律法规、政策引导上指导人工智能的一些边界、规范和方向。我们还是得靠自己去做电影,因为电影的本源不在技术,而是需要人去创造故事。”

标签: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