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为什么端午节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呢?那是因为我国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这天定为“端午节”。
【资料图】
关于端午节有很多民间习俗:大家团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吃粽子。可口的粽子香飘满屋。
另外,家里的小孩身上都要挂“五糖葫芦”。我问妈妈:“为什么小孩都挂着‘五糖葫芦’呢?”妈妈说:“为了祈求孩子们身体健康、平平安安。虽然这些只是习俗,但却是我们家乡的一种文化。”还有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插艾草。我又问妈妈原因,妈妈回答说:“因为插上艾草蚊虫就会远离我们,让家人都健健康康。”
此外,还有在小孩的脖子、胳膊、腿上接五色线,既美丽又富有节日气氛,这一天也会举行赛龙舟比赛,可热闹了。
端午节虽然只是众多节日中的一个,却给我们带来了欢乐,也让我们增长了知识。愿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能够继续传承。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源于古时候,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去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我们是要吃粽子的,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中的一个,又称重午节、端阳节。
是纪念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不过,也有人说,端午节是龙节,是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数民族纪念龙神的日子。
听妈妈说端午节的许多习俗都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着五色红心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儿或是足踝上称为“长寿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薄、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色的粽子、雄黄酒。无论在南方北方,这一天还要在儿童[来源]额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
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为了让鱼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咬食屈原的遗体。
打扫房屋、用端午这天正午的阳光晒蒜头、晒艾叶草恐怕是苏北一带众所周知的习俗啦。
嗨,端午节的习俗说也说不尽,这首儿歌对它做了一个总结:“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了。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游行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同凡响!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总是那么别具特色,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标签:
上一篇:最新小学生诚信作文300字精选(3篇)_全球微速讯
下一篇:最后一页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郎朗《哥德堡变奏曲》响彻古城陕西日报记者柏桦“太棒了,能现场看到郎朗演奏《哥德堡变奏曲》好激
2023-05-08 16:56
原标题:2023年全球票房破100亿美元,三部国产片入十强羊城晚报记者李丽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截至5月6日,2
2023-05-08 15:48
原标题:上海博物馆举办“十二时辰艺术嘉年华”5月7日晚,观众在上海博物馆展厅参观“从波提切利到梵高——
2023-05-08 15:53
原标题:亚克西!大美新疆惊艳鹏城(主题)大型音舞诗画《掀起你的盖头来——新疆是个好地方》深圳盛大开演
2023-05-08 14:40
原标题:民族器乐童话剧《神笔马良》在京首演5月7日,演员在表演《神笔马良》。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当日,由
2023-05-08 14:52
原标题:2023外滩艺术季启动,游艺地图链接外滩与豫园(引题)“外滩猫街”成网红打卡点(主题)解放日报讯
2023-05-08 11:33
原标题:看电影度佳节国家电影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4月29日至5月3日,中国电影“五一”档票房达15 19亿
2023-05-08 10:33
原标题:聚焦中国空军试飞员群体(引题)《长空之王》,不计功名的无冕之王(图)(主题)天津日报记者张钢
2023-05-08 10:42
原标题:故宫首部音乐儿童剧《甪端》(主题)大湾区首演创新演绎文物传承(副题)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张
2023-05-08 10:40
原标题:16米高开平灰塑壁画面世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黄文生通讯员关炳辉)本月6日,位于江门开平市塘口
2023-05-08 10:44
原标题:历时3个多月的首个收费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创下超42万人次参观纪录(引题)上博“现象级”展览
2023-05-08 10:53
原标题: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引题)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确定(
2023-05-08 09:55
原标题:我国将建3至5条中国文物主题游径(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避免过度商业化、娱乐化、庸俗化(
2023-05-08 09:38
原标题:千年古村“文化游”:入目即古刹移步皆古建中新网运城5月7日电作者杨佩佩游古村、逛古宅、访古刹、
2023-05-08 08:46
原标题:2023年全民阅读活动暨第十九届兰州读书节启动近日,兰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文旅局
2023-05-08 08:54
原标题:江西省莲花县——(引题)为农村娃传递阅读之美(主题)人民日报记者郑少忠“‘妈妈’快点走,国学
2023-05-08 08:32
原标题:母女接力传承非遗刺绣奥日雅玛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王永钦 梁子晶色彩鲜艳的刺绣枕头、时尚的蒙
2023-05-08 08:53
原标题:引入艺术元素、打造写生基地,山西左权县泽城村——(引题)古村入画 古村如画(艺术改变乡村)(
2023-05-08 08:41
原标题:现代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登陆京城唱出越洋往事5月6日和7日,反映华人女性群体劳工史的舞台作
2023-05-07 13:48
原标题:校园“小人物”记忆李成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校园,给我的印象是热气腾腾、生机勃勃,上演了许多奋发
2023-05-07 08:36
原标题:那时群英会马克日前,路过久违的朝阳区三里屯,发现这里时尚、新潮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与我印象中
2023-05-07 08:38
【艺评】原标题:情怀哪有那么好“贩卖”刘颖余眼见电影《灌篮高手》那么红,心头总难免有疑问闪过——为什
2023-05-07 05:53
原标题:不断往返穿梭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人们,出于社火记忆里的乡土情结,每年都会回到熟悉的土地上,去寻找
2023-05-07 05:53
原标题:运河春光汪丽丽“人间四月百鸟鸣,运河桃花始盛开”。“五一”假期,踏入这里就仿佛走进了花的海洋
2023-05-07 05:53
原标题:“五一”档票房回春,突破660万元(主题)比2019年增长20万元(副题)齐鲁晚报5月5日讯(记者李旭
2023-05-06 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