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栏 > 正文

让无限“乡愁”成无数“乡恋”——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乡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综述

时间:2022-02-10 10:48:01    来源:中国农网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支撑。人才振兴不仅要引才、育才,更要用心留才,要让乡土人才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生得出乡恋。

近年来,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通过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并支持乡贤能人、退休干部、专家学者、专业技能人才,以技术入股、承包项目等方式示范带动,在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方面注入新活力、贡献新动能,全力打造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守护乡村部落“魂”

周末沐浴着冬日暖阳,走近醉美偏坡,来到当地的“网红打卡点”“仲家衣人”文创工作室,创办人贾流苹正在给小朋友们讲解蜡染制作知识,手把手教他们制作民族手工艺品。

今年45岁的贾流平,是土生土长的偏坡人,从小喜欢画画,为了理想离开家乡,凭借着智慧和手艺,在贵阳三桥附近租下一间民房,开始制作民族手工艺品,后来由于精力无法同时兼顾梦想与家庭,贾流平只能忍痛放弃了风头正盛的事业。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经朋友引荐,拜贵州工艺美术大师、蜡染大师杨文斌为师,学习蜡染技艺。几经周转,回到家乡开了个人工作室,主要经营蜡染服装设计定制,民族手工艺品制作体验等,成为偏坡众多返乡创业者中的一员。

“近些年家乡变化非常大,环境变好了,住房条件也改善了,最难能可贵的是,旧时布依族的风味却还在,如今这儿山美水美人美,正好趁着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东风,返乡继续追梦。”贾流平除了接受订单生产,还带游客体验蜡染的制作环节,让其学着控制那杆魔法般的蜡笔,让自己的无限创意涂于白布之上。

谁曾想,曾经的偏坡偏远落后,当时贵阳人口中的“两坡一场一坝”,是用来形容贵阳市最穷的地方,其中的“一坡”指的就是偏坡。大多数人选择外出择业,人才流失十分严重,发展缺乏智力支撑,空有生态资源优势和丰富的特色民俗文化,无法转化为发展优势。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近年来,乡党委坚持人才优先,厚植人才沃土,鼓励支持民间艺人传承民俗文化,兴办乡村民宿、文创工作室,大力发展文创产业,现已建成陌上花影、仲家衣人、绣印象、下院米酒一条街等文创作坊、工作室11家,有本地农村实用人才206人,其中,手工文化传承人、产业致富带头人10余人,对于一个人口刚过2000的少数民族乡已然十分难得。

“布依文化”变成“美丽经济”,文化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文创产业成乡村旅游的新业态、新方向。如今的偏坡,乡愁更浓、人气更旺、品位更高,十几年间,偏坡从远近闻名的贫困乡,嬗变为如今的省乡村振兴示范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美丽乡村的“魂”就是原居民。乡土人才是农村重要的人才资源,盘活好乡土人才,让乡土人才“破土飘香”,才能守住乡村的“魂”。

共筑富民强村“梦”

来到乌当区王坝村的茶场,刚走进作坊大门,一股清新的茶香就扑面而来,半成品的茶香别有韵味,茶坊虽然小,但是制茶设备却一样不缺。

早在1986年,王坝村就在贵阳市农科院的帮助下发展茶产业,时任村干部的罗世寿带头种植茶树,并发动村民积极参与改种,目前茶园面积已达2000亩。

然而多年来,王坝村的茶产业发展起起落落,在经历了一段发展黄金期后,大多数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很多茶园开始丢荒。

王坝村的茶产业急需新的出路。乡村振兴尤其是产业振兴,离不开“带头人”“领路人”。

在外经商多年的罗启文,2012年选择回到家乡王坝村,创立贵阳乌当启文综合种植场,并于次年当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

为了让王坝村的茶叶重焕活力,罗启文带头办起了茶叶加工厂,以每斤40—60元的价格收购村民的新鲜茶青,通过半机械化加工后进行包装出售,帮助全村200余户茶农解决了销路,增加了收入。

看到茶叶的销售不再难,市场也好了起来,很多村民又开始种茶,全村现有2000亩茶园。如今,茶产业重焕生机与活力,王坝村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过去的王坝负债累累,如今却可以轻松拿出5万元的村环境治理费”,这是在村生活了半辈子的老党员罗大森看到村务公开栏上的内容后发出的感慨。

在和平组广场边的墙面上,绘满了农耕图和体育宣传画,各类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旁边的凉亭里老人们在坐着聊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如今的王坝不仅有山有水,还有茶有产业,更有文明乡风,外出人员回乡意愿愈加强烈”已是村党支部书记、主任的罗启文自豪的说道,下一步我们将在发展好产业的基础上,立足民族风情,不断丰富精神生活,让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足。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产业振兴,只有夯实产业根基,让乡村具有“造血”功能,才能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和蓬勃活力,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撩动外出游子“心”

水车旋转,流水潺潺,干栏式吊脚楼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环境卫生干净整洁,村民热情好客……走进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王岗村,文明美丽的乡村景色让人忍不住赞叹。

“如今环境好了,乡风美了,乡村旅游也火热起来了,以前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兰花苑农家乐经营者花葵开心的说道,从2008年开始做农家乐,在各方支持下,如今年收入达到了60多万元。

十多年前,王岗村还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进村路坑洼不平,农户居住的木楼破旧不堪,村民们主要种植水稻和包谷,来养家糊口,生活非常艰苦。

王安华是贵州黔西人,1997年来到王岗村后不久,就在这安了家,在村党组织的培养下,从入党到村里任职,再到如今的支书、主任“一肩挑”,他充分利用自身所学,积极回馈“家乡”。

“我们坚持生态布依旅游村的发展思路,坚持绿色发展,尽可能的保留乡土风貌,以农旅结合带动村民返乡创业就业,让村民过上了富裕生活。”王岗村党支部书记王安华说。

该村通过积极挖掘布依族民俗节日资源,推出“三盘四碟八大碗”农家乐菜品,成功打造了“庖汤”美食文化村,推进了乡村旅游发展。目前,全村共有33户村民开办了农家乐,收入都非常可观。

在“庖汤第一村”的招牌不远处的寨门口,有一块镌刻着村规民约的石碑,不仅是村民基本行为准则,还是村蜕变的动力之源,通过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激励村民参与基层治理,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如今的新堡,从葡萄种植、蔬菜种植等一项项现代农业产业,到福韵·王岗、美韵·渡寨、古韵·陇脚等一个个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打卡点,再到枫叶谷旅游度假区……青山绿水之间,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展现出一幅幅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水清岸绿,乡愁民居,村子变“靓”了,村民“讲究”了,幸福感更强了……这是村民们切身感受到的变化,所有的这些都远比往日更加能撩动游子心弦,让无数外出游子的无限“乡愁”变无数“乡恋”,让思乡的人归家心切。

作者:吴利民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标签: 乡村 村民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