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系统梳理汉服历史和传统汉服款式(引题)
(资料图片)
看汉服数千年变化(主题)
近日,曹喆所著的《汉服》正式出版。古人认为汉服起于黄帝,现在普遍认为汉服源自殷商时期。《汉服》从汉服的定义、发展演变、设计制作和审美应用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汉服》作者曹喆既有服装史的深厚基础,又有设计和绘画功底,此书图文结合,生动有趣,集知识性、实用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对当下汉服热的健康发展有指导意义。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波 通讯员 张翎
《汉服》一书讲到,整个汉服发展过程有三种基本款式贯穿整个古代,分别是衣裳制、深衣制和袍服制。
第一种款式是衣裳制。如书中所述,史书皆称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代刘熙撰《释名》解释衣裳:“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庇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意思是说穿在上身的称为衣,人们依靠衣服抗拒寒暑;穿在下身的是裳,裳的作用是遮蔽。在很多古代文献中,衣裳是作为服装的总称来使用的。
大礼服往往都是衣裳制。如冕服,采用的是衣裳制,服装的款式和主体元素基本一样,不同朝代的冕服在冕冠、图案、尺寸以及颜色等细节上略有区别。士人在重要场合也上衣下裳。《礼记》记载有士人接受冠礼时头戴爵弁,穿纁(浅红色)裳。
周代至汉代的衣裳都是宽衣大袖,这也是汉服区别于胡服的主要特征之一。南北朝时胡汉文化交融,衣裳由收窄的款式,逐渐演变成为襦裙。襦是短上衣,袖子比较窄。裙子有很多款式,主要体现在裙裁片的量以及色彩、纹样变化。襦裙的使用延续至清代。
第二种是深衣制。《尔雅注疏》解释深衣为衣裳相连,也就是上衣和下裳在腰部缝合,上衣下裳是连在一起的,覆盖身体时显得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礼记·深衣》记叙了深衣制度。深衣用十二幅布缝制,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圆形袖子象征圆规,方形领子象征方正。背部中缝从上到脚后跟,象征直道。深衣下半部也称裳,裳的下缉象秤和秤砣,象征公平。所以《礼记》说:“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深衣开始使用的时间已不可考,可以确定周代已普遍使用深衣。春秋战国的深衣作为常服使用,也就是日常服装。楚国帛画上可以看到战国时期着深衣的形象。按照《礼记》所述,将领指挥作战时也穿深衣。
春秋战国至汉代都穿曲裾衣,门襟从领子开始绕身体缠裹,腰间用带固定住。曲裾衣的袖子和门襟都有宽的饰边。这种绕领称为“衿”。此时的袖子虽然肥大,不过在袖口处还是收拢的,即所谓的“琵琶袖”。袖身肥大处称为“袂”,袖口收紧处称为“袪”。
秦代始以深衣样式的袍作为朝服,汉代称之为襌衣,上衣和下裳在腰部缝合,衣身和袖子都很宽大。汉代从皇帝至小吏亦以襌衣作为朝服,深衣式的襌衣也是常服。文献记载汉代的朝服服色随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虽有五时朝服,实际上朝都穿黑色。深衣制度一直持续到明代,清代官方不再使用深衣制。
第三种是袍服制。《释名》说有袖口的为“袍”,无袖口的为“衫”。袍服实际是从胡服而来。袍服比较典型的特征是圆领、窄袖、合体。袍是从隋唐开始到清代使用最为广泛的服装。
隋代按照袍服颜色定了等级,唐朝时将等级做了更为细致的规定。唐代杜佑《通典》卷六十一记:“贞观四年制,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以上绿,八品、九品以上青。”唐、宋的士人在圆领袍下摆贴一块布,称为襕袍。
不同朝代的圆领袍服款式有所差别,对服色和配套饰品的规定也不大一样,官民有明显差异。到了元代,官袍上开始使用胸背,胸背在明清两朝称为补子,也就是贴在前胸和后背的两块绣片,用图案标识官级。
除了上述所说三种汉服款式,还有一种衣裤搭配的方式。汉代以前的汉人穿的袴也叫胫衣,即包裹两腿的筒形服饰,后来发展成为开裆裤。裤实际也是从胡服演变而来。汉代出现了合裆裤,和现在的裤的款式相近。汉人普遍穿着袴褶服(上衣下裤)应始于南北朝,隋唐时期袴褶服是常用服装,也用于军服。汉人在正式场合穿裤时,多在外穿有袍或裙(裳)。劳动者在劳动时会将裤子穿在外边。
汉服除了上述款式,还有很多衍生款式,如唐代的短袖上衣,称为半袖或半臂,宋代的褙子、明代的比甲、清代的坎肩等都是可以穿在外面的衣服。
上一篇:冯骥才再出《俗世奇人4》:用这种独特的语言写东西很上瘾
下一篇:最后一页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系统梳理汉服历史和传统汉服款式(引题)看汉服数千年变化(主题)近日,曹喆所著的《汉服》正式出版。古人认为汉服起于黄帝,现在普
2023-01-09 10:52
原标题:“用这种独特的语言写东西很上瘾”(引题)冯骥才再出《俗世奇人4》(主题)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吴波)近日,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
2023-01-09 10:39
原标题:灵感来自动画电影《你的名字》(引题)《我们生活在南京》出版 (主题)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孙珺)在网络文学作家中,就有这样一
2023-01-09 10:56
原标题:名家齐聚北京新年音乐会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郑娜2022年12月31日晚,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内花团锦簇,气氛温暖热烈,在2023到来之际,北京
2023-01-09 10:33
原标题:怎么把真人照片画成二次元人物?为何会“翻车”将猫狗画成人?(引题)AI绘画的“小秘密”都在这一篇文章里(主题)科技日报记者金凤
2023-01-09 09:53
原标题:豆瓣9 6分!这次是上美影联手B站的《中国奇谭》羊城晚报记者王莉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系列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
2023-01-09 09:42
原标题:“闽台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引题)400余件艺术作品诠释“两岸一家亲”(主题)北京青年报讯(记者 崔毅飞)昨天上午,“源
2023-01-09 09:54
原标题:继《只此青绿》后又一舞蹈诗剧形式力作预计今年与观众见面(引题)《东坡》:用舞蹈语言展现传统美学和思想(主题)文 北京青年报记者
2023-01-09 09:45
原标题:百年柏园承载广州的人文记忆岭南文化经纬度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广州越秀区恤孤院路12号,是一处名为“柏园”的建筑群落。两
2023-01-09 09:42
原标题:当旅游遇上“非遗”,玩出不一样的“文化味儿”光明日报记者鲁元珍在四川崇州道明竹艺村,国家级非遗项目道明竹编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
2023-01-09 08:38
原标题:浙江文旅观察:乡镇“剧本杀”如何开辟文旅融合新路?记者王题题中新网台州1月6日电 在浙江台州天台县,“文旅+剧本杀”正为当地沉浸
2023-01-09 08:45
原标题:文化市场生机复苏山东济南国际双年展开幕随着春节日渐临近,文化市场逐步复苏、重焕生机。1月7日,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在山东美术馆、
2023-01-09 08:34
原标题:闽台艺术展诠释“两岸一家亲”科技日报北京1月8日电(记者张盖伦)8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福建博物院承
2023-01-09 08:47
原标题:大片、喜剧、动漫合家欢古装、体育、科幻任君选(引题)七部影片定档大年初一(主题)北京青年报记者肖扬 谈起2023年春节档,影院
2023-01-08 15:54
原标题:命苦都怪它?苏轼实名diss摩羯座的原因是……中新网北京1月8日电(记者王诗尧)1月8日,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986岁的生日。中国现代文
2023-01-08 14:40
原标题: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将筹备启动中工网讯(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苏墨)日前,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的全国文物局长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国
2023-01-08 08:54
原标题:远古文明的辉映武华民初冬一个的下午,我和家人一起,到新落成不久的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游玩。公园位于渑池县城北6公里的仰韶村。
2023-01-08 05:50
原标题:等一场雪来杨亚爽我仰望天空灰暗了心绪像巨大的磐石压扁了疯长的期待你躲藏九霄云外风儿捎来冰凉的话你把无数尘埃撕开飘落在我的手掌
2023-01-08 05:45
原标题:《关山密雪图·轴》许道宁[宋]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许道宁早年追摹李成的绘
2023-01-08 05:38
【艺评】原标题:“花式”跨年里看到更好的年轻人邓崎凡这届年轻人喜欢仪式感,辞旧迎新之际,这种仪式感就体现在各式各样的跨年活动中。不过
2023-01-08 05:44
原标题:浑善达克沙地中的沙画人1月4日拍摄的阿拉腾毕力格挑选的不同颜色的沙子。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位于浑善达克沙地腹地,生活于此的80
2023-01-07 16:47
原标题:甘肃定西:排练社火迎新春1月6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万崖村社火队演练传统社火节目舞狮。新春佳节临近,甘肃省定西市的一些
2023-01-07 15:37
原标题:浓墨重彩的妆容,何以诠释千变万化的戏曲美戏曲妆容写真近年来甚为流行。然而,人们或许不知道戏曲妆容曾几经变化,最终才淬炼成代表
2023-01-07 10:37
原标题:7部大片集结,题材各异阵容强大(引题)“史上最强春节档”又回来了(主题)北京日报记者袁云儿《流浪地球2》《满江红》《无名》《深
2023-01-07 10:43
原标题:科学家发现2亿多年前的“奇异罗平龙”我国古生物学家在云南罗平县发现了距今2 44亿年的全新爬行动物物种,将其命名为“奇异罗平龙”。
2023-01-07 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