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环球快消息!《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叙事节奏更快视觉更唯美

时间:2022-10-22 15:29:47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回归,制作升级收视增长(引题)

节目叙事节奏更快视觉更唯美(主题)


(相关资料图)

北京日报记者 邱伟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点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近日亮相CCTV1,首期节目识读的经典典籍是《永乐大典》。新一季节目叙事节奏更快、影视化呈现更加细腻唯美,在叙事方法、表达手段及舞美呈现等方面都有创新升级。

去年,《典籍里的中国》通过陪伴观众识读11部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中华典籍,在国内外成功掀起一波“典籍热”。《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开篇识读《永乐大典》,节目继续采用“文化访谈+戏剧+影视化”的表达方式,对典籍里蕴含的思想精华和传奇故事进行情景化呈现和通俗化解读,让观众在了解典籍、亲近经典的同时激发文化自信。

第二季首期节目的访谈环节,主持人王嘉宁邀请三位“读书人”——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志清、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陈时龙共同为观众解读典籍。《永乐大典》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之大成的类书,它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真正做到了“开卷而古今之事一览可见”。如此一部大书,修纂过程克服千难万险,传承之路更是屡遭劫难,几经散佚。第二季《典籍里的中国》首期节目聚焦这部皇皇巨制,与第一季节目选择以伏生舍命护《尚书》、传《尚书》的故事开篇一样,都是为了带领观众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永乐大典》这期节目的戏剧环节由段奕宏、毕彦君、郭秋成主演。故事中的主角,不是明成祖朱棣,也不是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太子少保姚广孝、翰林学士解缙,而是一介布衣的陈济。节目之所以选择这个观众并不熟悉的历史人物,是因为虽然陈济看似平凡,但观众可以通过这个人物的“布衣视角”最真切地感受到《永乐大典》的编纂过程之难、用心之深。历史上的陈济虽读遍天下典籍,却从未考取功名,被人称为“两脚书橱”,直到40岁时,陈济担任《永乐大典》都总裁,统领群儒,留下一段传奇故事。实力演员段奕宏塑造的陈济,突出了人物过目不忘、博闻强识、尽通经史百家之言的形象,段奕宏在访谈中还坦言:“陈济40岁,不求功名,不想赚钱,就想修书,这一点特别感动我,我相信这样的人物。”

《永乐大典》的戏剧故事以“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到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与陈济相遇为时间点,回溯了陈济的立志、悟道、修书过程,又演绎了《永乐大典》在后世的传承之路。相比第一季,第二季节目中戏剧故事的情节更密、场景更多,形成了更多层次的故事嵌套结构。剧中陈济连夜重修《永乐大典》“师”字册的传奇故事形成了剧情小高潮,不但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也表达了《永乐大典》之大,并非只是规模之大,也是“大道之大”的内涵。

剧情中最令人动容的段落,是《永乐大典》屡遭劫难后,在一代又一代中华藏书人、护书人的努力下,踏上“珠还合浦,历劫重光”的回归之旅,这段叙事篇幅虽然很短,但剧情以穿越到现代的陈济视角代入,段奕宏抓住了以信仰为核心的人物力量,他的动情演绎令观众百感交集,再次体现了《典籍里的中国》一眼千年、穿越时空的独有艺术感染力。

为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通过深度采用电影工业生产模式,结合绿幕拍摄、运动控制等多种科技拍摄手法,进行戏剧核心、关键场次的呈现升级。首期节目中特别打造了“陈济悟道”的场景:青年陈济遥看星空,每颗星辰都如一部典籍,望着湖水映月、直观相照的景象,他从恩师的诗中领悟到“用字以系事,以事来明理”的修书关键。这场完全存在于陈济头脑中的戏,通过多种手法构建瑰丽的视觉效果,巧妙展现古代读书人的内心世界,这样的表达手段及舞美呈现在荧屏综艺中并不多见,让人印象深刻。

根据收视数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首期节目中心城市收视份额2.12%,比节目第一季均值提升了23%。据悉,《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精选《永乐大典》《汉书》《礼记》《诗经》《越绝书》《文心雕龙》《齐民要术》《水经注》《说文解字》《茶经》等典籍,力图在更加广博的时间与空间维度上,诠释出新的境界与风貌。

标签: 永乐大典 过目不忘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