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心归处,是敦煌——敦煌艺术创作谈在沪举办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俊宇
【资料图】
近日,“心归处,是敦煌——敦煌艺术创作谈”作为上海国际文学周系列活动,亮相上海书展。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著名导演郑大圣,围绕敦煌这一伟大的艺术母题,展开文学、戏剧、电影等多面向的对谈,引领读者走进敦煌的艺术和艺术中的敦煌。
顾春芳、茅善玉、郑大圣都是上海人,却以各种方式与远在西北的敦煌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谈及与敦煌的渊源时,顾春芳分别介绍了因敦煌而产生的作品《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敦煌灵犬》《敦煌的艺术》。她回忆道,早在2014 年夏天,她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几位老师到莫高窟考察,“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老师亲自接待了她们这群北大校友,不仅安排她们参观洞窟,还安排她们和敦煌研究院的专家进行了座谈。那是她第一次面对面听樊老师讲述敦煌研究院的历史,以及壁画保护和传承的艰辛,她被“莫高窟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的精神深深触动。
后来,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计划访谈一些能够代表时代精神、代表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学者,樊老师很快就答应接受访谈。2016年暑假,她再次赴敦煌考察。这次在莫高窟和榆林窟考察了整整十天。也正是这十天的深度考察与对樊锦诗的访谈,酝酿了《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一书。该书是樊锦诗唯一自传,她一生择一事的动人事迹,以及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的精神,打动无数中国读者的心。这本书获得了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宣部主题出版物、2019年中国好书、以及十余家媒体年度图书。
顾春芳说:“敦煌壁画中很多狗的形象给了她足够想象的空间。”顾春芳的奇幻儿童文学《敦煌灵犬》的灵感则是来自敦煌研究院的巡逻犬乐乐,来自她在敦煌考察时的一起车祸。这起车祸导致乐乐的孩子受了重伤,就在人们认为无力回天的时候,这只小狗奇迹般地复活了。于是,这个故事就在她头脑里活了起来。从动笔写作到交稿,仅用了二十天时间。写这样一本儿童文学,孩子们记得住并且从中受益,对她来说是一个考验,也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敦煌的艺术》则诞生于她和樊锦诗相遇的过程,本书荟聚敦煌研究院三位院长和十几位当代顶级敦煌学专家,他们将多年研究成果精粹悉数呈现,奉献给我们当下这个时代。
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表示,她在2011年第一次读到关于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人生故事,樊锦诗的故事触动了她内心最深处的创作欲望和冲动。她坦言道:“我们的社会缺少这样一种人物,我想要把这种鲜活的人物立在舞台上。”沪剧通常采用现实题材,大多展现上海弄堂的故事、石库门的故事、洋房的故事,以及百姓的生活的故事,但是要真正把敦煌这样一个有文化底蕴的瑰宝以及那些在敦煌一辈子的学者、画家用沪剧来呈现,是很有挑战性的。也正因此,在呈现敦煌故事的过程中,茅善玉遇到了种种困难和挫折,但莫高精神给予她坚持下去的勇气。
她在打磨沪剧电影《敦煌女儿》的剧本过程中,认认真真地读了《我心归处是敦煌》一书,她认为书写得非常细腻,非常具有感染力。“这本书给我们的电影一个很好的养分。”她说,能够坚持十年做这部戏,虽然遇到很多问题,但如果没有樊锦诗的力量的鼓舞,可能中途就放弃了。“不放弃,完全就是因为敦煌,因为樊锦诗。”
如和从电影美学上看待艺术化的敦煌作品?郑大圣导演认为,任何一个原创的舞台剧,从孕育,到不断地修改、优化,还要经受批评,要撕裂自己,再把它捏合成新的剧,一个舞台剧精品的诞生过程无比痛苦的。从舞台到电影的形式,在大漠里、在莫高窟前唱沪剧,这里面又有好多极其难解决的美学问题。从戏剧到电影,从真人原型到艺术性的演绎,其中有好几重的再体验、再创造。
作为另一种艺术形式,顾春芳以一己之力写出了三种类型作品,非常了不起。《敦煌的艺术》所在的“大家美育课”书系,集中中国当代最好的学者的最擅长的研究领域,是大家写给大家读的美育读本。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最精粹的内容精华。郑大圣特别分享了阅读这套书时产生的一种艺术想象:他仿佛看到蔡元培、李叔同、朱自清等先生在微笑,这就是中国美育精神的赓续与传承。
顾春芳认为,美来自智慧,来自德性,这种人性的光辉非常有力量。樊锦诗很朴素,但是就会让人觉得她从内而外散发出一种光辉。她在写《我心归处是敦煌》时,就是在探索美,就是要解决一个问题:一个人何以如此地美;美,何以如此地具有感召力。不仅是樊锦诗,包括以樊锦诗、常书鸿、段文杰为代表的一群莫高窟人,他们身上呈现的莫高精神“坚守大莫,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是时代之光,是时代的大美。她说:“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如果这样的一种美的光辉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能够传承、发挥,中华民族该是一个何等的气象,绝对就是一个世界上最有希望的力量的民族。”
而这就是美学研究,不仅研究色相的美,还研究人性的美。
标签:
上一篇:新华全媒+丨“源头活水”哪里来
下一篇:最后一页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心归处,是敦煌——敦煌艺术创作谈在沪举办工人日报-中工网记
2023-08-26 08:56
新华全媒+原标题:“源头活水”哪里来(主题)——从网络视听精品创作
2023-08-26 08:01
原标题:河北邢台发现明嘉靖年间古石碑对研究家风家训有史料价值中新社
2023-08-26 07:53
原标题:中新网评:《我经过风暴》为何“如有雷同,不是巧合”?中新网
2023-08-26 06:05
原标题:《念念相忘》讲述青春爱情故事人民日报海外版电(记者苗春)国
2023-08-25 17:01
原标题:网络平台加强经典影视作品修复工作(引题)用高科技留存影像记
2023-08-25 16:00
原标题:青年艺术家作品亮相“心印”展览北京日报讯(记者王广燕)“心
2023-08-25 14:07
原标题: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企鹅岛智慧城市主题展演活动落幕工人日
2023-08-25 14:02
原标题: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节目暂停播出据浙江卫视消息:鉴于对
2023-08-25 13:58
原标题:感受非遗文化魅力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吴铎思通讯员张路8月23日
2023-08-25 14:03
原标题:《看不见的顶峰》记录盲人张洪登顶珠峰北京日报讯(记者袁云儿
2023-08-25 13:06
原标题:《她的城》《装腔启示录》同期热播,演绎女性家庭和职场故事(
2023-08-25 10:58
原标题:中国电影博物馆2023年国际电影展映首站泰国电影展将启中新网北
2023-08-25 09:59
原标题:2023年中国网络视听精品创作峰会在青岛召开8月24日,2023年中
2023-08-25 09:52
原标题:抖音首部相亲题材纪录片《现代相亲故事》上线工人日报-中工网
2023-08-25 08:04
原标题:配合文物搬迁及布展需要(引题)上博本馆10月将关闭所有展厅(
2023-08-24 15:55
原标题:“为爱戌度时光”七夕游园古北之夜活动举办工人日报-中工网记
2023-08-24 16:01
原标题:文化新观察丨古老石窟寺如何传下去、“活”起来?茫茫戈壁,莫
2023-08-24 15:52
原标题:中国建筑科技馆“中国民居——传统居住研究展”于8月22日开展
2023-08-24 15:54
原标题:讲述中华文化从诗画江南里看杭州亚运会央视网消息:杭州亚运会
2023-08-24 16:06
原标题:挑战的角色越来越多样(主题)闫妮两部不同类型新片《学爸》《
2023-08-24 14:56
原标题:“非遗+红色旅游”(引题)开出文化传承绚烂之花(主题)中国
2023-08-24 15:01
原标题:总台七夕特别节目全网热传,相关视频播放量破3亿(引题)以时
2023-08-24 13:58
原标题:粉蜡笺纸第三代传承人王敬涛坚守传统技艺(引题)“纸中牡丹”
2023-08-24 11:53
原标题:引进片《GT赛车:极速狂飙》(引题)在津举办超前观影场(主题
2023-08-24 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