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全球今日讯!“科技+非遗”:讲好中国故事 解锁更多可能

时间:2023-05-26 11:50:2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原标题:“科技+非遗”:讲好中国故事 解锁更多可能

中国文化报记者 王彬 实习记者 刘霄


(资料图)

近年来,科技赋能非遗,促进非遗传播和活态传承,大量非遗项目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更加时尚、新潮的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非遗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体现着中国智慧与发展,助力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非遗解锁更多可能,呈现一派可喜形势。

科技日进千里 非遗生机勃勃

科技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了新方案,拓展了新思路,开辟了新赛道。对此,国家级非遗项目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家狮”第五代传人赵伟斌感触颇深:“非遗传承想要更好地表达当代、融入现代,靠的是跟上时代。积极拥抱现代科技、敢于应用科技手段正是与时俱进的最好体现,也得益于科技的日进千里,让非遗保护传承有了更大想象空间、更多施展舞台、更广国际影响。”

这几年,赵伟斌积极探索,通过与动漫科技公司的跨界合作,开发了VR、AR醒狮小程序和数字藏品,还孵化了全球首款拥有人机一体操作技术的醒狮体感机器人。佩戴着刘备、关羽、张飞醒狮酷炫外形的电竞机器人,不但可以“毫秒级”响应操作者的指令,连打鼓和舞狮的高难度动作也不在话下。“在生活场景中、大小屏幕里、舞台广场上、虚拟与现实空间内,非遗生机勃勃。”赵伟斌介绍,赵家狮的海外销售量一直呈递增趋势,就在近期,新加坡等地新订大批新款醒狮产品。

科技赋能助力非遗传承,让非遗加“数”前行,实现了非遗资源共享的数字化升级。重庆市手工编织协会会长、重庆鲁渝共建石柱县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负责人、壹秋堂夏布坊品牌创始人綦涛介绍,近年来,重庆市手工编织协会联合各省份手工协会发起了西部手工艺术联盟,开展线上晒货会、开通国际直播间,将传统非遗手工制品通过互联网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引进先进技术,精准掌握夏布生产流程中的关键环节,提高夏布的生产效率和品质。“未来,我们将建设虚拟展览推广平台,让更多观众随时随地在线访问、观看、参与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綦涛说。

据了解,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天猫平台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已推出智能分析工具,一面为非遗传承人群提供产品研发和销售服务,缩短新品研发时间,提高产品投放市场的成功率;一面对消费者行为展开数据洞察,助力市场精准发力。截至目前,这一技术平台已支持18个非遗产业带,年销售额总计过亿元。

优化传播形态 扩大非遗声量

近年来,通过新媒体传播,非遗跨越时空限制,声量得以扩大,尤其能影响更多年轻人,有效推动了非遗的普及和传承。

今年,国家级非遗项目潮汕英歌舞频频出圈,不但线下活动“圈粉”,还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甚至火出国门,在泰国等地同样引发参与热潮。

“河南非遗直播间”由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打造,是以美学主题式、生活全场景、内容系列化、体验沉浸式为特点的实体空间。作为“河南非遗直播间”的负责导演,河南工业大学教授尚娜对非遗传播有深入思考。在多年的调研中,尚娜很早就意识到非遗传播的零散化、单向度、被动式等问题。“想找的非遗传承人找不见,想了解的非遗项目没信息,怎么办?”尚娜希望通过技术提升非遗可见度,让非遗成为一键可查的共享资源。因此,尚娜从开始运营“河南非遗直播间”就注重一体化打造。

“我们在线生成美学场景,让人们可以多维度、多角度地沉浸于非遗空间,感知非遗点亮生活的过程。整合不同非遗项目,让其彼此呼应,共同构成一种美学生活氛围,从而改变非遗传播形态。”据尚娜介绍,这是“河南非遗直播间”与一般直播间最大的不同。围绕非遗传承人,该直播间由专业团队进行直播主题策划、脚本撰写、场景布置和宣传推广,目前已推出10余期短视频,正在加速技术布局和资源集聚,目标是打造融通线上线下的非遗美学空间,持续放大非遗传播效应。

牵手向未来 讲好中国故事

利用科技手段,非遗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也在新时代找准定位,蓄力发展,面向未来。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哈承清和团队正在积极实践。近年来,公司主动对接国际标准,改变单一传统工艺手工生产和营销模式,通过科技手段将传统技艺数字化,建立了青绣数字化设计师平台、青绣智能制造车间,开发了非遗互动展示项目。在哈承清看来,科技与非遗结合要找到平衡点,注重体验和落地实施等,充分体现科技助力非遗保护传承和推广的价值。

广东省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非遗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科技+非遗”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其出发点有二:一是扩大社会效益,让更多人通过现代科技接触非遗、参与非遗、体味非遗,将非遗内在的文化积淀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讲好中国故事;二是产生经济效益,体现非遗多元价值,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撬动全民投身非遗保护传承事业,进而提升文化自信。“非遗街区元宇宙等都是业界乐于探索、自主实践产生的成果。”该负责人说。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向勇认为,数字技术推动了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促进了其形态的转化与创新,加快了“线上+线下”的传播,丰富了沉浸式、临场感的体验。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应逐步形成非遗数字化保护体系,应在完成基础文本数字化的基础上,向内容创意、价值链条、产业生态、知识产权等方面进一步扩展,在保护的基础上使非遗实现“数字化生存”,进而融入数字文化生活。在向勇看来,这是一种“巧”创新,既包含社会创新、市场创新,又加速审美创新、技术创新,有利于扩大国际影响力。

标签: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