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图片 > 正文

提灯引路 育梦成光|南宁市特殊教育学校曾湄:“我愿意做‘擦亮星星’的人”-今日报

时间:2025-09-10 10:16:46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特殊教育老师就像是“擦亮星星的人”,相信每一颗星星都能发光,只是方式不同。

今年8月,南宁市特殊教育学校18名特殊孩子通过全国残疾人单考单招联合考试(相当于普通孩子参加的普通高考),成功叩开大学校门。看着孩子们手握录取通知书的笑脸,曾湄老师的眼眶湿润了。32年的特教生涯中,孩子们的一个个高光时刻,也照亮了她前行的路。

课堂上,曾湄老师用手语与孩子们沟通交流。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

9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南宁市特殊教育学校,在这个占地约103亩的美丽校园里,现有听力、视力、言语及多重残疾类型的学生335名。学生年龄跨度从6岁到24岁,学段贯通小学至中职。对于这群学生,特教老师往往比普通老师付出更多。

“特殊教育不是去弥补孩子的缺陷,而是最大化地去挖掘他们的各种潜能。我们的办学目标就是圆特殊孩子的梦想——大学梦和工匠梦。”曾湄介绍,对有意愿升学的学生,学校增加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学比重。对选择就业的学生,则采用职教课程体系,保障其职业技能发展。近年来,学校针对视障学生开设中医养生保健专业,针对听障学生开设工艺美术和中餐烹饪专业。此外,学校还开发实施壮医、剪纸和非遗传统菜肴制作技艺等校本课程,探索“1+N”证书模式,即一张毕业证加多个职业技能证,让学生们能尽快融入社会。

带着这群特殊孩子找工作融入社会,对曾湄及其团队来说,虽有艰辛,却也收获了许多感动。

有一次,曾湄在普通中职学校参观时,看到义齿(假牙)修复专业,让她兴奋不已。“当时我就觉得这个专业像是给听障孩子量身定制一样,他们的听力障碍恰好能隔绝义齿制作时的机器噪音,他们能更专注,动作更精细。”她说。

确定了目标,曾湄就开始寻求企业合作。她憧憬着能像普通中职学校一样,学校实训室就是企业的一个车间,实现产教融合。但现实把她的美好设想击个粉碎,绝大多数企业一听说学生是残疾人,就直接拒绝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深圳某牙科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终于松口愿意试一试。“就像我当初预料的那样,孩子们学习劲头很足,进步很快,企业非常认可。”曾湄开心地说,经过两年的磨合,现在有7名毕业生在那家公司工作。“包吃包住,买五险一金,孩子们每月拿到手2300元,今年涨到4500多元。说明薪酬跟技能水平挂钩,孩子们得到了平等的对待。”

“对于特殊孩子,我们不仅要让他们‘适应’社会,更希望社会‘接纳’他们。其实,每一个特殊孩子的就业岗位,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温暖刻度。”曾湄动情地说,近年来,学生在酒店及多所中学、事业单位后勤岗位稳定就业,用人单位也通过接纳残疾人就业,减免了残保金,他们从“被动缴费”转向“主动接纳”。

“回望这一路,我感触最深的不是我教会了孩子们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一个生命点亮另一个生命的过程。这也是我作为特教人最温暖、最欣慰的收获。”曾湄感慨地说。

《广西日报》版面截图。

标签: 实况网 热点资讯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