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热点评!成都平原:成就“天府之国”的地理机会

时间:2023-02-01 11:46:46    来源:侠客地理    

公元前316年,秦国开始了兼并六国,做统一天下的战争准备。是先伐蜀,还是先攻韩,秦惠文王犹豫不决,遂问计于诸臣。

秦大夫司马错与张仪在这个问题上有一场精彩的辩论。张仪主张先攻韩劫持周天子以令天下。而司马错则认为先取蜀地,“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而且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秦惠文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伐蜀之计,先从石牛道灭掉四川盆地西部的蜀国,随手又灭掉了盆地东部的巴国,将整个四川盆地纳入秦国版图,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秦灭巴蜀,然后取天下。图片源自网络

“秦并六国,自蜀始”,秦惠文王“借蜀地立国”的成功经验也为后世所效仿。

建立西汉的刘邦,东汉末年的刘备,皆以巴蜀为根基以成大业。不仅如此,在国家危难时期,巴蜀之地还扮演了避难所、大后方的角色。唐朝时期,蜀地曾两次成为王朝的避难所,抗战时期川渝又成为成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后方。

蜀地之所以取得“国之宝,可以兼济天下”的地位,自然是得益于她“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富庶,而她的富庶则是成都平原所给予的地理机会。

▲在隆中,诸葛亮献出益州而安天下的政治路线。图片/《三国》剧照

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的西部,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也是唯一的外流盆地和绿色盆地。虽为盆地,但四川盆地的底部并不平坦,丘陵和低山所占超过90%,唯有西部的成都平原,才真正算得上平坦广袤。成都平原的总面积只占四川盆地的9%,但这9%的平阔之地却成为四川盆地最为富庶的地方和古蜀文明起源与发展的中心。

成都平原处在青藏高原与龙泉山之间,呈不规则的长条形,四周皆为山地、丘陵围限,面积1.881万平方公里,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成都平原是一个扇形冲积平原,其形成要追溯到约200万年前,最初受龙门山推覆构造的影响形成断陷盆地。

之后,盆地西北侧山地的河流在青藏高原抬升作用下,加速下切形成河谷。岷江、西河、斜江、南河、澈江、石亭江、绵远河等均纷纷切开龙门山进入盆地。河流进入盆地之后,大量从山区挟裹而来的泥沙、卵石等冲洪积物质,沉积形成一系列的山前冲洪积堆积扇,这些冲洪积扇不断扩大,并彼此连接成片,最终形成广袤的冲积平原。

▲四川盆地地势图。图片源自网络

因为盆地的沉降速率不同,沉积物的厚薄出现西厚东薄的差异,并且形成多个沉降中心。最厚处达541米,最薄处仅数米,成都市区大约在15-30米之间。

这些沉积物具有双层结构,下层由砾石、砂石、卵石组成, 厚度可达几十米至几百米,上层则由粉砂质粘土或亚粘土构成, 厚度可达几米至几十米。尤其是上层的粘土或亚粘土,富含矿物质和有机物质,形成肥沃土壤,是古蜀人繁衍生息和成都平原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的美名也因此为天下所知。

成都平原的西侧是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历史上地震频繁,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级地震至今令人寒栗,东部的龙泉山断裂带也偶有小规模地震发生,如1967年发生的5.5级地震和2020年发生的5.1级地震。虽然东西两侧皆为“动荡”之地,但成都平原则非常稳定,那怕是数十公里之外的龙门山天翻地覆,她亦稳如磐石。这样的地质构造是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安全保证”。

▲成都黄龙溪古镇风光航拍全景图,摄影/仙人板板(图虫创意)

从青藏高原注入成都平原的河流,既给成都平原带来洪泛之灾,同时也滋养了这里的繁华。成都平原的富庶很大程度得益于岷、沱二江的滋养以及都江堰工程对岷、沱二江的治理和科学利用。

而都江堰治水只所以取得成功,除先民孜孜以求的坚持和聪明智慧之外,还得益于成都平原微微倾斜的独特地理条件。成都平原在形态上呈一个倾斜扇面,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扇面坡降在3-5‰之间,从都江堰到成都主城区,直线距离约50公里,海拔便由730米,降至500米,自然落差约230米。

▲成都平原水系格局图。图片/成都市水文化遗产普查成果

这样的天然坡度,为“岷、沱”二江宏大的治水体系和自流灌溉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地理基础。从大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到古蜀鳖灵“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再到秦蜀郡太守李冰在内的历代治水者,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对岷江、沱江因势利导,这才成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对李冰治水的效果称赞有加,他写道“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 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而李冰之后,又有西汉时期的文翁,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唐朝的高俭、章仇兼琼,明朝的卢翊,以至延续到近现代的无数治水者的不断扩建和完善,最终才形成今天我们见到的岷江、沱江宏大的灌溉系统。如今的成都平原,无数的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以及无数的堤、堰、闸如一张大网,每一个细枝末节,每一个隐微之处都能得到江水的滋养。

▲岷江之上的都江堰。摄影/王洪

略做归纳,“天府之国”的形成是因为成都平原所具有的四个条件,一是地壳稳定,少有地震等灾害的袭扰;二是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地肥沃,具有宜居、宜耕的地利之优;三是降水丰沛,气候湿润,自然灾害不侵的先天之利;四是历代治水者对岷、沱二江的有效治理和科学利用。

其中“气候因素”颇有些偶然和运气。这份功劳理所当然要记到青藏高原身上。成都平原所处的北纬30度线属于亚热带回归高压带,本应干热少雨,沿着这一条线几乎都是荒漠或半荒漠地区,唯有青藏高原东部的中国大陆这一段是一个例外。这是因为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仅阻挡了北方的寒流,还促使南方的印度洋暖湿气流绕行而来,形成季风环流,破坏了行星风系对中国大陆的控制,从而改变了中国大陆的水热格局,横亘在大陆的干旱区向西北退缩,包括成都平原在内的大陆东部也由干旱变得湿润多雨,成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乐土。

我国四大盆地中,除四川盆地而外,皆地处西北干旱区,气候干燥,荒凉寒冷,很多地方是生命的禁区,唯有四川盆地气候湿润,物产丰富,是一个例外。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何其幸运!

天府之国,既是天时地利,更得益于人类的智慧。

▲眉山市永丰村“天府粮仓”水稻种植基地金黄色的稻田。摄影/仙人板板(图虫创意)

标签: 四川盆地 青藏高原 天府之国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