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9月15日推出“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特展甫一推出,便再现“故宫跑”。10月30日,虽然特展更换部分展品,包括《千里江山图》在内的几件书画被替换,但人们参观的热情却依旧不减。
传统文物如何与现代观众找到契合点?博物馆如何打造展览爆款,又如何让观众得到更好的观展体验?特展策展人、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王中旭,有了更多的思考。
让更多人有机会且高质量地欣赏到原作
《千里江山图》火了!不少人一大早就在故宫博物院入口排队。为此,故宫博物院在9月下旬就实行了分时段发号参观。即便如此,也不能阻挡人们对《千里江山图》的热情,据统计,在今年“十一”长假期间,特展日均接待1.5万—2万名观众。
特展的火爆也带火了策展人。王中旭,这位80后的年轻策展人,在展览推出后忙碌且兴奋着——开讲座、做讲解,给大家解读“千里江山”,讲述画作背后的故事。
身为中央美院的艺术史博士,王中旭跟《千里江山图》的缘分是从教材开始的。“《千里江山图》是艺术史教材中的经典范例,我曾无数次在画册上接触过。但画册上颜色偏暗,并没有真实地将画作亮丽的颜色展现出来。”王中旭说。
《千里江山图》之所以被认为是宋代青绿山水画中具有突出艺术成就的代表作,很大的原因正是画家王希孟用石青、石绿等矿物质给“青绿山水”上色,又用泥金勾勒出“金碧山水”的颜色。整幅画作色彩绚丽,惊为天工,王中旭一直期待着能够见到原作。2009年他来到故宫博物院工作,幸运地赶上那次《千里江山图》的展出。尽管对画作已十分熟悉,但到了现场,他还是感到十分震撼。
“之前知道这幅画颜色鲜亮,但真没想到穿越近千年,它的颜色还能如此亮丽。零星颜料剥落的斑斑痕迹,向观众展示着画作和历史的厚重。”王中旭回忆起初见原作的情形,心情仍有些激动。“希望能够合理地安排此次展出,让更多的人,无论是出于研究还是审美的目的,都能够有机会且高质量地欣赏到原作。”
事实上,本次特展明确地以《千里江山图》为主题,从展柜设计、摆放位置到展览策划都精心设计,简洁大气,主题鲜明,又十分人性化。在细节上,特展在醒目的位置设立了主题展板,吸引观众。正如展览引言所说,让后人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青山绿水。
10月底,《千里江山图》因为换展被撤下,不少人感慨不知何日可再见。不过在王中旭看来,国宝展现形式正变得越来越丰富,人们对国宝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保护利用文物、继承传统文化,正在形成合力。画作被撤不久后,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栏目将展示并讲述《千里江山图》的前世今生,让没有机会看到真品的观众了解画作背后的故事,让文物更好地活起来。
人们对高品质的文化生活需求越来越多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千里江山图》就曾在故宫展出,但受当时条件所限,也为了保护画作,《千里江山图》在短暂的展出后就被封存,直到2009年才再度展出。2013年,《千里江山图》作为武英殿“故宫藏历代书画展”作品中的一幅展出,但并没有今年这样轰动。
“人们对于高品质的文化生活需求越来越多,对国宝的热情一直高涨。加之故宫博物院接连推出一系列展览,尤其是两年前《清明上河图》的展出,既丰富和满足了民众的观展需求,同时又为更多的国宝展出积累了人气。这次的展览更是故宫精心打磨,可以说和人们时下的需求一拍即合!”王中旭对《千里江山图》的火爆人气并不感到意外。“人们有需求,我们有国宝,而且《千里江山图》又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展览受到追捧是很自然的事。”王中旭说。
两年前,《清明上河图》在故宫博物院展出,观众跑步看展,从而催生了一个新词汇——“故宫跑”。今年,为了一睹《千里江山图》,接连不断的观众又一次在故宫大排长龙,王中旭觉得,这也是托了《清明上河图》的福。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风俗画,有吸引大量普通观众参观的艺术基础。它展示的是北宋汴京城内外人们的生活和劳动场景,里面有很多细节,比如一些人物的形态、动作,甚至一些小店的名称都可以看到,画面非常丰富。每一个来看展的人,无论懂不懂绘画,都能在画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热闹场景。同是北宋宫廷画派巅峰之作的《千里江山图》,也有极高的艺术成就,画作场景恢弘、色彩绚丽,人们也是喜欢的。”王中旭说,经过上一次展览的培养,人们对于书画展览的热情,尤其是对像《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这样的明星展品的关注度,可以说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王中旭认为,近年来国宝的火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必然结果。“无论是《清明上河图》还是《千里江山图》,都是一个出口,是人们对高品质文化产品需求的反映。”
观看艺术作品最佳的状态应该是各取所需
尽管展览的火爆让王中旭兴奋不已,但是作为一个书画研究者,他还有更多的思考:“《千里江山图》展柜前的队伍能够短一些,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观展状态。”
王中旭觉得,对艺术品的评价见仁见智,正如同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一样,也不会有两个审美情趣和艺术偏好都完全相同的人。对于观看艺术作品来说,最佳的状态应该是各取所需。让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品位和喜好参观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这是策展人最希望达到的境界。
“像《千里江山图》这样蕴含着深刻的古典仕人和文人情感的画作更深沉。跟《清明上河图》那样的风俗画不同,《千里江山图》以描绘青绿山水为主,人物很少,或者说人物只是风景的点缀。从画面上说,《千里江山图》没有那么热闹。我认为欣赏这样的作品,还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不能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如果有过多人抱着凑热闹的心态来看,恐怕会降低观展体验,失去慢读细品这幅作品的机会。”王中旭说。
关于今后的策展工作,王中旭的想法是:要既发挥明星展品的吸引力,同时又能有效地引导人流,让每个人能够各取所好,看到最适合自己的展品。“其实随《千里江山图》展出的,还有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传宋代赵伯驹《江山秋色图》、赵伯骕《万松金阙图》等,这些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现在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千里江山图》,其他作品受到冷落。这可能是我们在今后的策展工作中需要调整和努力的地方。”
上一篇:好励志!袖珍模特身高1米追求自由生活
下一篇:洞庭湖拆除“迷魂阵”渔网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子夜外卖》描绘城市的夜色画卷(主题)总制片人张烨镝:带观
2023-06-17 15:43
原标题:用脚和笔丈量世界(引题) 阿来《西高地行记》出版(主题)华
2023-06-17 13:45
原标题:“这里是三星堆”:高清手绘图“复活”国宝华西都市报-封面新
2023-06-17 13:49
原标题:90多个“关键词”还原苏轼(引题) 蒋蓝新作《苏东坡辞典》出
2023-06-17 11:34
原标题:图博会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再创佳绩(引题) 《阅读天津·津渡》
2023-06-17 11:35
原标题:良渚遗址“琮王”“钺王”现身上博(主题)6月20日起亮相“实
2023-06-17 11:51
原标题:《鱼庐记》:鄂地小人物的传奇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近
2023-06-17 11:52
原标题: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科幻电影创作将走向何方──(引
2023-06-17 11:56
原标题: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启动创排北京日报讯(记者韩轩)北京舞
2023-06-17 10:40
原标题:2023年青年摄影奖申报启动天津日报讯(记者仇宇浩)近日,世界
2023-06-17 10:37
原标题:别样《凤求凰》百人合唱点击量百亿次作品(主题)中国古诗词艺
2023-06-17 10:53
原标题:首届天津音乐节中国天津·2023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演绎经典(引题
2023-06-17 10:32
原标题:电视剧《淬火丹心》唱响武钢人的青春之歌长江日报讯(记者万旭
2023-06-17 10:53
【作品广议】原标题:主动自觉,珍视生命肖承森汗流禾下土 苏庆眼下正
2023-06-17 05:45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原标题:长沙:千载星城吐芳华天上一颗星,地上
2023-06-17 05:56
原标题:第五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6月16日晚开幕由文化和旅游
2023-06-17 05:54
原标题:开心果左一:节约用水左二:面具左三:——把衣服穿上!右一:
2023-06-17 06:00
原标题:“中国戏曲节2023”在香港开锣新华社香港6月16日电(记者褚萌
2023-06-17 06:01
原标题:取材于武钢的发展历史(引题)《淬火丹心》凝聚钢铁人的青春与
2023-06-16 21:32
原标题:山东:文化馆里涌动“青春力量”中国文化报驻山东记者苏锐刚过
2023-06-16 17:49
原标题: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幕6月15日,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现场,参
2023-06-16 16:42
原标题:芭蕾舞剧,如何圈粉诸多观众?中新网北京6月16日电(记者上官云
2023-06-16 14:44
原标题:中新人物丨演员杨蓉:学演戏,得先学做人中新网北京6月16日电(
2023-06-16 14:49
原标题:《寻她》首映舒淇畅聊与九零后导演的“碰撞”(引题)我心里曾
2023-06-16 14:52
原标题:“京城飘书香五洲共阅读”(引题)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开幕(
2023-06-16 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