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教师节|师者如灯,照亮一生

时间:2025-09-10 11:06:42    来源:东南网    

导语:

又到教师节,这个日子总让我想起,我们这一生会遇见多少位老师?他们或许是课堂上握着粉笔的身影,是作业本上细致的批注,是迷茫时一句点醒你的话,甚至是某个陌生人不经意间教会你的道理。师者的模样从不限于三尺讲台,却都在我们生命里留下了相似的印记:像一盏灯,在某个阶段为我们照亮前路,哪怕后来我们走向不同的方向,那份光的温度,却始终留在心里。


(相关资料图)

我至今难忘初中时的语文老师王老师,他对我的影响深远。那时的我,不过十四五岁,在学习的道路上摸索前行。王老师独具慧眼,对我寄予厚望,常常从家中带来许多学习材料,耐心指导我背诵,还把我叫到家中,悉心传授做研究的方法。他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希望能教出一个文科大学生,而他曾满心期待那个人会是我。后来,我考上了北京四中,未能在他的教导下直接进入大学中文系,他难掩失落。

但我高考时果真考上了中文系。由于受文艺美学思潮的影响,我在大三时几乎已经确定无疑要考文艺美学的研究生。也就在这时,我听闻王老师身患癌症晚期,匆忙赶到医院看望他。师母告诉我,老师已经一周不能说话了,但还心心念念想着我。我拉着老师的手,看着他虚弱的模样,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说起。最终,我在他病榻前坚定地说:“我还是要考文科的研究生……”

已经无法言语的老师,用尽全身力气,紧紧抓住我的手,从他那浓浓的四川口音中,带着痰音挤出一个字——“好”,随后便永远地离开了。每每回忆起这一幕,我都忍不住潸然泪下。如果不是王老师当年的悉心栽培和殷切期望,或许就没有后来在古典文学领域不断探索、讲述《论语》《庄子》的我。

长大后才懂得,教师这份职业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始终和成长有关——不仅是学生的成长,也是老师在日复一日的付出里,与学生共同完成的修行。在我担任北师大影视传媒专业 96 级班主任时,我也努力陪伴着学生们成长。我们班有个传统,会给班上每一个孩子过生日。每个月月底,我会买来漂亮的生日贺卡和一堆纸张,发给各个宿舍,让大家给当月过生日的同学写下祝福的话语,而我也会给每个过生日的孩子写一封信。四年下来,他们每个人都能收到四封来自我的信和同学们满满的祝福。

我还记得第一次他们9月上大学,半个月以后是中秋节,我就把中秋的晚会跟九月份过生日的人结合在一起了。我记得有个从很贫困的地方考来的小女孩,她就站在那,大家让她说话的时候她就哭起来了,她说老师我记忆中,我只有在四岁的时候过过一个生日,我妈妈给我煮了一个鸡蛋,她说四岁以前的事我不记得了,四岁以后我没过过生日,她说这个生日我记得太清楚了。她是一个生活特别贫寒的孩子,但她们的宿舍净是一些如花似玉,而且是富裕地方考来的女孩,这些孩子就别出心裁的用所有最好看的衣服,最好的化妆品,把这个女孩打扮的像一个公主,然后她们宿舍所有的其他女孩子素面朝天簇拥着她,把她给推出来,她就过了这样一个生日。

这个生日让家境贫寒的女孩第一次找到了自己的美丽和自信,感恩的女孩送给我一个她亲手做的礼物。在军训的时候,她打着手电筒,在被子里面用十字绣,绣了一个小小的绣品,然后扣在一个有机玻璃的罩子里,苹果形的,很漂亮,然后羞答答的给我了。她说绣的也不好,你凑合着看吧。上面是一个穿着长裙,很优雅的一个女人,抓着一个孩子的胳膊,一个小脏孩举着胳膊,她拿着一根针。我记得我当时问这个女孩子,我说这是给她打预防针吗?女孩说:你自己想吧。我回家以后,找来找去,从那个有机玻璃罩子的背后发现了一个叠的很小的纸条,我的学生有时候也不叫我老师,她给我开头的称谓是:“丹丹,你知道吗,每一个在地上的孩子,其实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天使,她为什么会掉下来呢,是因为她们的翅膀断了,她们自从到这个世界上,就一直在寻找为她缝补翅膀的人,她说,当成人世界不嘲笑她们的青涩、荒唐、鲁莽,能够给她们一种鼓励给她们一种包容,那么她们会在没有忘记天空的时候,缝上翅膀重新成为天使,她说我们遇到你,其实就是遇到了给天使缝补翅膀的人。

后来,学生们毕业多年,在我生日时,他们精心策划了一场特别的聚会。他们以宿舍为单位,整齐地坐在教室里,像当年一样,每个宿舍长站起来点名报到,最后班长请我点名。看着他们虽已历经岁月,但眼中依旧闪烁着青春的光芒,那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能够陪伴学生成长,是多么珍贵而奢侈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礼记・文王世子》里说的“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只传授知识,而是在一言一行里传递做人的温度。我的硕士导师聂石樵先生和师母邓魁英先生,他们的学问深厚,品德更是令人敬仰。他们的家多年来几乎未曾改变,藏书依旧丰富,家中规矩也一如既往。他们夫妇二人说话时的从容和平心静气,从未因时代变迁而改变。导师对我的情感,更是让我难以忘怀。这份师生情,早已超越了普通的教导关系,成为影响我一生做人态度的宝贵财富。师母邓先生在八十多岁高龄时,还一针一线地为我女儿织了一件图案复杂的毛衣,这份厚重的情谊,我一直铭记于心。还有我的中学语文老师廖老师,曾冒雨去参加我的论语心得首发会,仅仅是为了看自己的学生一眼。这些老师们,用他们的行动,教会我何为师者的担当与关爱。

如今我们常常讨论教育的意义,其实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平凡的日常里。就像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认为师德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教师最大的品牌。我在北师大的课堂上,常常会跟学生们分享启功先生的故事和教诲。启功先生教导我们,写字要得于心应于手,连笔都忘了才写得好字,还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骑自行车时不能死死捏住车把,来告诉我们人文学科的研究不能太较劲,不能墨守成规,要追求内在的东西。这种教育方式,让我深刻领悟到,好的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在日常的点滴中传递智慧和力量。

昨天整理旧物,看到一张当年我给老师写的贺卡,字迹稚嫩却满是真诚。突然意识到,教师节从来不是单向的致敬,而是一场跨越时光的回响。我们曾因老师的光照亮前路,后来我们也成了别人的光:或许是成为父母后,教孩子第一次写字、第一次读书;或许是在工作中,帮新人适应岗位、解答疑惑;或许是在生活里,对陌生人伸出援手、传递善意。原来,师者的精神从来不是某个人的专属,而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里,成为了一种温暖的力量。

教师节快乐

此刻窗外的阳光正好,像极了当年教室里的模样。想起那些曾经教过我的老师,有些已经年迈,有些或许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留在我生命里的光,却从未熄灭。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想对所有的师者说一声感谢:感谢你们曾为我们点亮前路,感谢你们用一生的坚守,让教育的温度代代相传。

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最好的致敬或许不止是一句祝福,更是带着那份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光,继续照亮自己的路,也照亮身边人的路。因为师者的意义,从来不是被记住,而是被传承——就像当年他们照亮我们那样,我们也成为别人生命里的那盏灯,这便是对师者最好的回报,也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于丹)

标签: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