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9篇)

时间:2023-01-10 13:35:41    来源:可圈可点组卷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篇一

[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将从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探讨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运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综合能力;方法运用


【资料图】

在素质教育观下,学生能力的评价标准不是唯一的,是多元化的。这也就是说,在当前的教育发展新形势下,教育是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的,把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到应有的一个高度,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潜能。这在具体的教学策略上,就要求就是从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出发,提高先进教育理念的运用,把课堂内容丰富化,让课堂教学手段多元化,以此保证学生的能力得到综合性的发展。下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综合能力不仅仅表现在学习成绩上,更表现在实践能力上。而当前我们的教育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理论知识的识记能力,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察少之又少,这必然是与素质教育相违背的,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下需要,也不符号现代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必须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运用能力。在这一方面同是理科的化学和物理有所侧重,通过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完全可以借鉴经验,也通过开展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刻更直接的了解数学知识,同时能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问题中。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创造教学情境,通过具有现实意义的场景,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运用,把数学知识放到实际的行为中进行检验。如在“函数图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场景,“假如你是名篮球运动员,正快速突破上篮,但是前面有比你高的对手在防守,你的出手高度为2.0米,对手的起跳高度为2.8米,则为防止盖帽,则你要保证球沿着怎么的轨迹,才能不被盖帽?”通过这样的情境问题,让学生把函数图像的相关原理运用其中,是知识得到实际的运用。二是组织课堂活动。对数学科目而言,可以实验的机会是比较少的,但是为了保证课堂能给学生实践的能力,教师可以组织一定的教学活动,以此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学习“概率与统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进行相关的理论教育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地运用。如可以组织学生对全班男女同学进行统计,然后在从衣着颜色进行分类统计。接着,结合前面的调查统计结果,让学生对颜色与性别的关系进行相关的比例换算,进而对男女生与某种颜色之间的概率关系作出一定的判断。

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概率问题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活动中,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过程,也是学生一切综合能力的.基础,没有强大的思维能力,就很难有良好的综合能力。通过数学思维的培养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快速的把握数学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学生学习收获的十大小,学习成绩的优劣,都取决于思维活动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发挥。特别是对数学这样讲求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而言,思维方法是思维的钥匙,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就能帮助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整理,形成严谨的理论系统;就能在迷离混沌的状态下,找到一条主导性的线索,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初中数学的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以此打开学生智慧之门。英国有一位社会专家,曾经调查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认为,在学习期间,掌握思维窍门比掌握具体知识更重要。这个成功的经验,是很值得每个人思考的,初中数学问题千变万化,无穷无尽,谁也不可能夸下海口说他会做所有的数学题。因此,我们在了解了数学题型、掌握了它们的一般解法之后,更重要的是必须掌握一些数学的解题思维窍门。这好比是一把把学习数学的金钥匙,有了它们就能顺利地开启数学的大门,并真正领略到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举例来说,在“因式分解”的学习中,整体思维就在其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分解因式在这个题目的解答中,如果学生没有进行思考,就运用常规思维,两式相乘,在进行分解,那将给解题带来许多麻烦。但是,如果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就会发现,这道题可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解题。只要学生把看成一个整体,则问题就迎刃而解。快速简便。由此可见,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表现也是基础。只有具备相当的思维能力,才能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论是在哪个环节中,思维能力都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乃至整个综合素质的影响是巨大的。

三、结束语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是系统化的,本文篇幅有限所以只进行了两个方面的阐述。事实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付出更多的能力,无论是教学策略的制定,还是教学计划的执行,或者是学生学习力的执行,都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干预和引导,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是综合性的是多元化的。

[参考文献]

[1]胡超群.中学数学直觉思维及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s1期

[2]张云飞,曹春莲.从一道例题的解法谈加强“或”的教学[j];中学数学;05期

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篇二

初中数学教学及学生合作能力培养论文

初中数学在学生数学学习生涯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通过小学数学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了数学的特性和认知规律,所以初中数学学习最主要的内容是明确数学的学习方法,为将来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开展合作是数学学习常用高效的学习方法之一,起衍生而来的“自主、合作、探究”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理念,现下课堂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合作学习都是以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为主,班中学生年龄相仿,思维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容易在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该方法倡导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去深入探索教学知识和发现数学学习规律。这有助于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位置,可以培养其形成合作意识,并能不断增强自身的合作能力,这种团队奋进的精神将会是学生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下文就将从课堂教学的三个部分具体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一、注重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合作

一般教学过程可以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三个部分。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忽视课前预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既在教师,也在学生,由于预习具有自主性、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学生很难将预习落实到位;同时学生认为在课堂学习中会知晓学习内容,觉得预习就是一个无用功,反正老师在上课时还是会详细讲解相关内容,自己根本没必然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其实不然,预习是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教师通过选择预习作业,可以让学生会加下来的课堂学习产生好奇心,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也会因为对教学内容的熟稔而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可以采用合作预习法,让学生自由组合,预习课文准备学习资料,学生相互之间既起到了一个监督的作用,也可以提升预习的质量。例如,在“勾股定理”的预习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几何特征及函数特征”为预习题目,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去准备学习资料,然后在课堂教学中与师生分享,通过实际问题的发现和预习,学生会提前感知到有关勾股定理的知识内容,且在课前有过思考,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去探索相关问题,为课堂知识点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在合作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增强团队意识,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

二、课堂教学实行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掌握知识点

小组讨论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小组讨论必然有其优势,但这都是要建立在教师合理分组之上。教师需要突破小组合作的时效性和组成合理性两方面,许多教师在划分学习小组时没有考虑周全,通常前后桌会成为小组,但是长此以往,小组成员的固定必然会带来思维的固定,这就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初衷。另外就是小组成员的组合合理性方面,教师要把控各个小组的组成部分,均衡各组的实力,既要增强学生的合作自信心,又要能让每个学生都发挥自身特长。因此教师在开展小组分组合作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突破这两个障碍,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合作”的应用,通过沟通、辩论、探讨等形式让学生开展合作,深入探究知识内容本质,既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知识点,又能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实现全面发展。例如,在“直线、线段、射线”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让每组学生整理出对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这三者的定义和种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三者比较为题,让学生详细说出直线、线段、射线三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些小组存在意见分歧和无主导力等因素导致最后结果推算的失败,当教师公布标准答案之后,每个小组都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谈一下解题过程中的得失,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课后复习作业以实际问题为主,鼓励学生用合作的形式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一门极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也正是因为这种属性,很多学生都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数学的枯燥和乏味,而课后作业又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较排斥的一个部分,因此教师一定要严谨安排课后复习作业,可以多以数学实际问题为题,并鼓励学生用合作完成的形式,这样的课后作业既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的课后作业中,教师就可以以“植物生长和温度的关系”为题,让学生自行分组,然后给每组学生一个植株,要求学生在合作种植的过程中观察植物生长的高度和温度的关系,最后再制成表格,得出其中的方程式。这个课后作业让学生在与现实生活接轨的层面上完成初中数学的合作教学目的,学生在经历合作培养植物的过程后会更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四、结语

数学的合作教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学生在合作中一起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工作,开发一些结合班上实际状况的合作教学方法,让学生享受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张银颖.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j].学周刊,,33:203-204.

[2]张雪梅.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究[j].中国培训,2016,02:294.

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篇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中学数学教学的任务已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那么,到底什么是能力呢?能力是人们完成某种任务的身体和心理活动的本领,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数学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预习能力较差,自觉性不强,主要表现为不会读书、记笔记、查资料。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呢?

1.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数学的文字特点进行阅读,把每课时的知识点划出来,疑难问题记在本子上。这样做会促进学生思考,提醒学生哪些问题应重点理解。

2.让学生把听课过程和预习的思路不断进行比较、归纳,以便他们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关键点。

3.抓不同程度的预习效果,及时交流,及时推广好的预习经验,纠正不良的预习方法。

4.教师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与学习有关的信息,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知识,丰富课本内容,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因为学生的信息来源不仅限于课堂。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前提和条件,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

例:验证下列各等式

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都有

观察以上等式,等式右边是两个分数差的1/3倍,显然a不正确。再观察括号里面的两个分数,第一个分数的分子是1,第二个分数的分子是2,于是d排除,再观察两个分数的分母是1与5,2与7,3与9,4与11。再者n为正整数,当n=1时,n-1=0,因此两个分数的分母分别是n与2n+3,故答案为c。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所以,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意义。

例:图1是一个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图,求它的全面积和体积。

先让学生判断图1中是什么立体图形的展开图。通过学生动手折叠,从两个扇形可以看出与圆柱有关,展开空间想象可知图2是一个圆柱的四分之一,则容易求出它的全面积和体积。

四、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探究能力的增强,都离不开思维的主体——悟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解题悟性。当有些人见到数时,他们的大脑中会产生联想,经过综合分析获取重要的信息,这种信息就是数感。

例:感觉“勾股数”。如图3,四边形abcd中,∠abc=90°,ab=3,bc=4,ad=13,cd=12.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分析:连结ac,由已知条件ab=3,bc=4,得知ac=ab2+bc2。如果对5、12、13这三个数不敏感的话,问题就无法解决,若能感觉这是一组勾股数52+122=132,即ac2+cd2=ad2.可得∠acd=90°,于是就得到一个新的直角三角形。所以s四边形abcd=s△abc+s△acd=1/2ab×bc+1/2ac×cd=36

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和发展智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状况。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抓住关键性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应善于引起学生争议,教会学生质疑,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以往的教学中,师生都习惯于由已知条件到单一(确定性)结论的思维方式。为了适应时代的教育改革的需要,应特别注意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使他们对问题的本质掌握得更清楚。

例:若三个方程x2+4x+3-4a=0;x2+(2a-1)x+a2+1=0;x2-2x-a+1=0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求a的取值范围。

分析:如果我们从正面考虑,则有一个、二个或三个方程有实数根共七种可能;如从反面考虑,即三个方程都无实数根,则只有一种可能。

解:设三个方程都无实数根,则由判别式得关于a的不等式组:

16-4(3-4a)<0;中国论文联盟

(2a-1)2-4(a2+1)<0;

4-4(-a+1)<0

解得-3/4<a<-1/4

故当且仅当-3/4<a<-1/4时,三个方程都没有实数根,因此当且仅当a≦-3/4或a≧-1/4时,三个方程至少有一个实数根。

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它只有在应用中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先认真审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欢欢和迎迎进行一场有趣的比赛,每人跑500米之后必须再画一幅画:欢欢和迎迎同时起跑,最后又同时画完图画。但欢欢画画时间是迎迎跑500米时间的5倍,而迎迎画画时间是欢欢跑500米时间的6倍。问谁跑500米快?谁画画快?

分析:设欢欢跑500米用了x秒,迎迎跑500米用了y秒,则欢欢画画时间为5y秒,迎迎画画时间为6x秒。由所用总时间相等,有x+5y=y+6x,得4y=5x,由于x、y均大于0,所以y>x,欢欢跑得快,迎迎画画快。

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篇四

要注意发展初中学生的口语能力 论文

中学阶段的初一至初二年级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语文教师,在这个时 期应注意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往,教师总是扮演“讲述者”的角色,侃侃而谈,让学生充当“听众”。这种作法也应改革,即在教学 中(或课堂外)注意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给学生提供语言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和愿望的机会。比如,在教 授《我的老师》(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课本第二册作者魏巍)一课时,让学生更多地联系自己的生 活经历谈谈他自己的老师,而作为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讲述,以培养他们的口语能力。如果学生讲述时,表 达内容不清或难于理解,教师应耐心和气地鼓励学生重新表述,并加以指导性的提示。这样以真诚耐心的态度 倾听学生的口语表达,会让学生们(尤其是口语能力较差的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她),对他所讲的内容感 兴趣,从而为他口语的发展构建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应注意的是:切忌粗心地打断他的表达或以漫不经心的态 度去对待他们的口语训练。如果这样,必然造成学生对口语能力的培养失去兴趣,甚至丧失信心,这对他们口 语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将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发展初一年级学生的想象、联想思维的作文教学中,在 教学生描述事物时,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事物为对象。比如,在组织参 观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安排活动内容,并在参观以后,有意识地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假若参观的是某化工厂的 车间,可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我最感兴趣的车间”,并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具体细致地描述,以达到培养和训 练他们的口语能力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作文的写作水平(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学生之间的语言交往活动也很重要,因为这不仅能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而且还能提高他们语 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因此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同学之间的交往活动,鼓励同学之间( 尤其是熟悉的同班同学之间)的交流,创造他们交流的机会。在交谈中,应要求学生选择适当的词语表达自己 的思想,努力做到表述清楚,少语病。在作文评讲中,教师也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方式进行,这可以活跃课堂气 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做到事半功倍。

教师参与学生的谈话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口语能力,也相当重要。

但教师在和学生进行言语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始终以“领导者”、“评价者”和“老师”或“班主任”的 身份出现,有时会阻碍学生说话的主动性。教师干涉、指责学生越多,学生表达的愿望则愈少。教师应和学生 处于平等的地位,努力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把握时机,诱发他们讲话的愿望,并以真诚热情的 态度耐心参

[1][2]

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篇五

如何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论文

根据教育部《工作要点》,教育部已“发布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并修订教材”,借以完善实验了之久的“新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与国外的教育相比,中国教育的优势在基础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这得益于小学数学教育扎扎实实搞双基.然而,中国有不少的数学天才,却鲜见数学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缺失.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既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内容与主要目标,也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筑了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教授认为:“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已经不能仅仅把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终极目标,还要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及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作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目标.要把以往只重视演绎能力发展为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并举,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呢?

一、有效训练,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数学课堂是否有效、实效、高效,有效训练是关键,有效训练是有效课堂的落脚点和重要体现.通过有效训练可以使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得到提高,数学思想方法得到锻炼,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和数学才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进行有效训练,加强设计“精品”习题的意识,以少胜多,以质为上.在知识和难易程度适宜的基础上设计有一定的“坡度”、“难度”、“密度”的习题,练习时注意加大知识间的“跨度”,变换形式间的“角度”,求新、求近、求活,让课堂练习不断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直接发源地.让学生身处“做题初,趣已生;做题时,趣愈浓;做题终,趣不尽”的学习情趣中,让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数学学习的能力.

二、挖掘内涵,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基本依据,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数学思想方法是处理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呢?

1、归纳演绎.归纳就是将多个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2、类比联想.这是初中较为重要的思维方法,类比即为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思维方法.联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有理数时,可与小学所学的“数”进行类比;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可与一元一次方程类比;学习分式的运算时,可与小学所学的分数的运算类比等等.

3、反思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除了我们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和训练外,还是要靠学生自身在反思过程中领悟,在数学学习过程,要引导学生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让学生亲身体会这一数学思想的魅力.

布鲁纳曾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数学的学习能力.

三、做中感悟,协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中所形成的感性知识、情感体验和应用意识.经验的获得一定是在数学活动中形成的,数学活动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以及反思的过程等,获取丰富的过程性知识,最终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但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让学生在展示、训练活动中体验这种方法的经验.经验离不开活动,数学活动是经验产生的源泉,离开了数学活动,就根本不会形成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经验,只有亲身经历体验了才能形成经验,并将经验固化成解决问题的技能,掌握“渔”的技巧,才能在以后学习中自觉运用,促进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总之,要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就要进行有效训练,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挖掘教材内涵,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做中感悟,协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篇六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整个数学学习活动中重要而又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是基础之基础。数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创造一切活动条件,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创设什么样的情景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只处于整个动机层次的第一、第二阶段即学习是为了得到好分数、不想落人后、为了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扬、为了得到奖励等等。据此,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把教材和从学生生活实际能获得的有关信息联系在一起,编成学生喜欢的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在故事中出现一些问题。

案例1:苏教版第一册的认位置可以这样操作——帮小朋友分东西,帮小动物找家,把迷路的小朋友送回家等等类似的问题,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可以采用的办法很多。第四册确定位置,题目是游乐场的小狗,小猴,小兔,小松鼠玩转椅时间过长,辨不清方向拉啦。“那位小朋友能帮帮他们?比一比谁是最好的向导。”就是从这样一点点小事中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他们渴望被表扬,渴望象大人一样作好多事,体验成就感。只要将他们的劲头提起来,潜力是无限,有时是成人所不能及的,

二、利用现成的材料展开实践活动。

案例2:第三册 统计与可能性,这部分内容经常出现在生活中。我是这样做的:当时学生学具没带齐,急中生智,用彩色粉笔。找了四个纸袋,两包粉笔,分四组,每个袋中有两种颜色的粉笔,每种数量不等。规则:小组为单位,每人摸一次,统计这组完成的结果,并分析原因

十五分钟之后的结果:

组别 人数 红色 绿色 蓝色 粉红 黄色

一 6 2 4

二 6 5 1

三 6 3 3

四 5 3 2

原因:两种颜色数量不等,多的被摸到的可能性大,少的被摸到的可能性小。让学生经历这样的实践过程可以增强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我们的学生天真活泼,但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丰富的生活内容。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融入到当前学习内容中,创设生动有趣又有知识性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这样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进入角色,去理解和掌握知识于技能,启迪数学思想和学用数学的方式方法。

如何用教材教呢?根据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我选用不同的方式.

1、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属于纯知识性的东西,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形成一定的技能。“认图形”这部分内容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时常可看到,我是这样操作的:

案例3:(1)大家每人准备三张纸。(教室里比较乱,有借的,有自己找的)足有三分钟时间。

(2)师:取出三张纸,开始折四边形,六边形。(这时准备好纸的同学就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老师折什么,并模仿) 我听到一个声音:“我知道老师要做什么啦!”

(3)都备齐以后。找一张长方形,正方形给大家看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四条边)大家找一找教室里有四条边的物体,并用手摸一下,有什么感觉。教师做两个动作:划弧线,划直线,一边比画一边说,四边形的边是那一种,学生很快判断对了。

(4)“请大家给这些四条边的图形起个名字,”“叫四边形”“请大家折出跟别人不一样的四边形,老师会帮大家贴到黑板上。”结果不同的四边形排了一长条。

(5)又用类似的方法折五边形、六边形一堂课感觉很乱,但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获得不同程度得体会。

(6)第二课时,做书上的题,判断哪是四边形,哪是五边行等,做的很好。要抓住小学生的特点,具体设计新颖而又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这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也能学好会用的。

2、教材中还有一部分是知识性的内容,需要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理解,并且能掌握一些解题的技能。

平均分。设计时首先想到学生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平分呢?怎样才能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呢?案例4:学生分成六组,每组4人,发给数量不等的小亮片若干。要求:每个小朋友分到的一样多。分得情况:每组每人分得三个,四个,六个,还有的有剩余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一样多。案例5:生活中经常能遇到平均分得例子,“有四个苹果,你和妹妹分开吃,通常怎么分?” “对,你两,她两。” “这叫怎么分?” “平均分,对,说的很好。小朋友们就举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平分的例子。” 很自然而又轻松的将生活知识经验和数学概念联系到一起。

总之,我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交流这样才能将数学融入生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数学学习活动也变成一门艺术活动

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篇七

浅谈数学教学中初中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论文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但是抓好读书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却是最根本的。读书是汲取前人创造的知识的主要手段,创造是开创和发展新知识的必要手段。学生有了这两种能力,其他能力的获取和培养就显得轻松多了,这就是说,读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摆在能力培养的首要地位。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读书能力的培养谈几点认识。

一、钻进去,把书读厚

学生在读数学课本时,首先碰到的问提就是浮在上面钻不进去,读书粗枝大叶,不求甚解,更不会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哪怕是读了两、三遍,甚至更多遍,还是无济于事,更谈不上收获,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和指导。首先是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例如:① 抓住概念、原理的`实质。② 看概念、定理、法则等能不能运用和推广。③ 看新概念、新性质与哪些已学过的概念、性质有联系。④概念、原理、性质之间有哪些依从关系。⑤概念、原理、性质有哪些用途等等,去思考、去探究,并提出新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自己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如在教学“函数”时,可以先由学生看书上的定义,然后离开课本来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① 函数的定义域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有无区别? ②函数是一个特殊的映射,特殊在什么地方,③决定一个函数的因素是什么,④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指导学生总结、归纳,然后请学生与课本对照。这样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较牢固的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学生养成深入钻研的习惯,他们不再仅满足于对课本的一般性理解,而是总想钻得深一些“把书读厚”。

二、钻出来,把书读薄

书越读掌握的知识越多,认识也越广,这只是读书的第一阶段,若就此止步,则相差甚远。此时,尽管获得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却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读书还必须发展到第二阶段, 即归纳、总结阶段。还必须着力弄清一章知识中的概念、原理、性质、法则等之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把书读薄”。如学完代数第二册最后一章“集合”,教师要引导学生以集合的教材结构为题,列出一张逻辑关系表,此过程实际上就是把书读“薄”的过程。

三、温习、巩固、加深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

完成了上面两步,即把书读“厚”再读“薄”还不够,还必须指导学生温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原理、方法的理解,形成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真正做到胸有成竹,运用自如。

当然,培养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必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足够重视。

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篇八

1.1提高听力水平的教学技巧

听力和阅读能力同属于接受性技能,两者的相同之处都是先理解所获得的信息符号,然后记住所接受的信息。据有关资料表明,“一个人一次只能记住8个相关的字,或7个不相关的字母,或6个不相关的词”。因此,在听力训练中,一方面,教学中可以运用一些阅读技巧,如预测能力、猜测生字能力、联想能力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做笔记的方法,抓大意、记关键词等,养成做学习笔记的良好习惯。这些都会帮助学生提高听力理解能力,进而有助于记忆。

1.2提高说话能力的教学技巧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听”是为“说”作准备,只有听懂了才能产生说的愿望;说又反过来促进听力水平的提高。在说话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复述故事、简述概要、扮演角色、分小组讨论等,通过说话的活动和训练,增强记忆,加深理解,巩固已学的知识。

1.3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技巧

阅读心理学指出:阅读能力在速度方面上不去,将严重影响着整个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全面认识阅读能力由声读到直接理解文字符号的发展规律。在阅读教学时,要求学生眼睛每次移动注视的距离先是一个整句,然后过渡到整段,一口气连续读完组词或几个句子,以迅速抓住文章的中心,理解全文的大意。同时要求阅读时不出声、不指读、不复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4提高写作能力的教学技巧

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关键是善用活用过渡词语。过渡词语是用以连接词与词、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相互关系的词。如深入阐明and,too,also,again,etc;对照比较but,still,yet,however,though,etc;举例说明for example,such as,inother word,etc;归纳总结all in all,at last,so,in short,etc,交待时序later,thereafter,once,before,at last,finally,etc;因果关系because,so,the reason for,as a result,etc,加强语气certainly,in fact,aboveall,etc等等。这些词语常表示段落中各种思想的关系,指出作者思想的运动方向,无论是阐述一个或几个思想,恰当地运用过渡词语可使句子之间关系明了,段落过渡自然,文章逻辑紧凑,前后照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所有这些,对完整清晰地表述作者思想都有极大的作用。

2营造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想象丰富和记忆增强,心理潜能会得到高效发挥。英语是一门师生有目的、积极主动参加交流的语言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媒介。

2.1用爱去感化每个学生

哪里有情感的火花闪烁,哪里就有成功的教学。学生喜欢或不喜欢某门学科不是因为它是否重要,而是师生的情感是否融洽起着至关的作用,真可谓是“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下,都应把学生当朋友来关心和尊重,对学生要有耐心,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和谐的微笑撒向每个学生。师生之间只有在相互理解、接受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学生才能对教师所教学科采取合作的态度,乐于为他们所喜爱的教师而努力学习。

2.2真诚地理解、接纳全体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是其它教育因素所不能代替的。教师可通过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理解学生的学习爱好、困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用英语的交往活动,时刻注意学生使用英语能力的进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主动性。

2.3对学生寄予成功的期望

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而学生在得到愉快的鼓励后,会激起对教师更加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与决心。如此良性循环,会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大大改善英语学习环境。

3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

互动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参与者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为了让学生在充分的交际活动中学习语言,互动教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英语教学中的互动:

一方面,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另一方面,是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互动不是机械性的、复制性的,而是一种生产性、创建性的过程。首先是教师角色转变,从“独奏者”的角色转变为“指挥者”的角色;其次是改革教学模式,从“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边传递信息模式转变为“师生、生生共同对话”的双边信息交流模式;再次是在选取教材上要“立足课内,丰富课外”,即以课文为中心,要求学生要着重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英文阅读,不断扩大接触英语国家文化的范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总之,教师既要在教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也应该在学生和教材之间起搭桥的作用,才能引发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给学生更多的互动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的学习品格。

4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汲取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筛除其不足之处,并创造出更加有效的方法来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和不同的学习对象。

4.1创设活动情景,引发学生参与交际的兴趣

模拟真实生活情景,创造轻松、自由、愉快、和谐的交际氛围,把教学内容和实际联系起来,利用情景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并力求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活泼。

4.2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

通过表演、辩论、演讲、口头作文等训练方法,使学生通过实践来锻炼实践英语的胆量和英语口语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表现自我。

4.3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

充分运用多媒体、影碟机、网络等媒体,根据课文具体内容,制作直观易懂的课件,使课文中角色鲜活起来,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先进的媒体还可以增加课文知识的信息量,加大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提高单位课时的效率。

4.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组建课外兴趣小组,办英语广播,出英语墙报,开展英语歌曲、话剧表演,组织英语讲座,组织英文书写竞赛、朗诵比赛、单词听写竞赛、单词接龙比赛、智力英语比赛等活动。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在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感染,使学生认识自我,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其学习英语的乐趣和长久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

5在教学中加强文化渗透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是以文化知识为起点、以文化意识为桥梁、以文化理解为目的的阶段性的循序渐进过程。因此,在外语的课堂教学中,加强文化渗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外语的文化氛围显得十分重要。

一方面,加强文化渗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以往的外语教学中只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学生学到的是为适应语法学习而编造的空洞的死知识,信息含量少,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啃书本,几乎无兴趣可言。加强文化教学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热情,更快更好地学习外语。

另一方面,加强文化教学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教师的任务是辅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用目的语交流看法。加强文化渗透必然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即由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探索式、合作式的自主学习。

总之,要全面提高初中生英语综合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唯有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俊森,樊葳葳,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陈彩芬.反思性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和归宿[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9).

[3]孙静.反思性教学与高职英语教学[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09).

[4]郑岩.高校俄语教学改革初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9).

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篇九

初中数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论文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初中数学,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对创新的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而数学创新意识则主要表现为对数学创新的态度和认识,是在后天的环境与数学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对于学生而言,数学创新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或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表现为一种创新意识。在初(高)中数学教学标准中对数学创新意识有更为明确而具体的阐述:数学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它至少包括数学创新欲望、数学创新情感、数学创新观念。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三)数学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

二、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初中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最初只是一种朦胧的、潜藏的、无意识的本能,它没有明确的、稳定的指向,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激活它,可以说,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数学教育的产物。它的强弱完全取决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熏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诱发,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会得到强化,创新本能会被逐渐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活动的行为指向也会更为鲜明、稳定,其行为目的也更加确定突出。在强烈的数学创新欲望的支配下,才会有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和坚定的创造性实践。从数学创新欲望的激活到强化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数学教育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数学教育,应将学生创新欲望的激活作为培育创新意识的第一要义,在教学中要很好的保护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20秋季开始使用的中学数学新教材中,在必学摘要求。通过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的创造潜能与禀赋得到展现,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从“为应试而教”转变到“为创新而教”,缺乏民主,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师生不能平等进行交流,过分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其结果只能是压抑学生的创新欲望,最终埋没学生的创造天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好胜的心理、数学中图形的美、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闪现的创造的火花,稍纵即逝,如果我们教师引导保护不够,就会扼杀这种创新的动力。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做到: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教师在学生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初中数学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好奇的源泉。好奇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合作,才能教学相长。

标签: 思维能力 综合分析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