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栏 > 正文

天天热资讯!陕西佳县: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时间:2023-07-05 14:45:02    来源:中国农网    

近年来,陕西省佳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挖掘和盘活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民俗风情的展馆,不断提升县域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为建成“山水葭州·康养胜地”黄河康养旅游度假区和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

目前,佳县正在精心打造60余处展馆,使其成为展示佳县乡土文化、活跃文化交流、促进文旅融合的重要平台。

扎根乡土 留存文化记忆


(相关资料图)

今年年初,佳县黄河船夫馆开馆。“开馆那天,我还和黄河船工组一起上台表演了《黄河船夫曲》呢。”全国道德模范、佳州街道南河底村村民任凤祥,望着建在家门口的黄河船夫馆激动地说,这不仅是佳县黄河文化的见证,还是船夫文化的见证,将为大家留下更多的文化记忆。

佳县是《黄河船夫曲》的诞生地。黄河船夫馆的开放,将全面展示以任凤祥为代表的佳县黄河汉子、船工志愿服务队爱岗敬业、甘心奉献、不慕名利、见义勇为的质朴精神,讲述佳县船夫救人的英雄事迹。

沿着黄河北上,大约20公里就到了朱家坬镇泥河沟村,中华千年红枣馆就坐落在这里的黄河畔上。村民们平日里放下锄头,时不时便会走进馆中,触摸历史的印记,找寻年代的回忆。

这里是有着“天下红枣第一村”的古老村落,在村中央36亩枣园里,生长着1000多株老枣树,树龄最长的有1400多年,至今枝叶丰茂,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村党支部书记武江伟介绍,中华千年红枣馆就是一部“活”的历史书,要擦亮千年古枣树这一品牌,靠着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带领村民捧起“文化碗”、吃上“旅游饭”。

文化惠民 共筑精神家园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每个周末,都有孩子来到燕翼堂义塾,在志愿老师的带领下诵读国学经典。

燕翼堂义塾是由佳县文化馆退休干部韩海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弘扬传统文化必须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韩海燕说。

志愿老师曹世梅说,这里已成为人们修养身心、浸润人生的地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子与经典同行。

沿黄路上的木头峪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民俗文化村。这里民间文化异彩纷呈,是艺术的天堂。潜移默化中,传统文化的雨露滋润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和精神生活。

修葺一新的佳县非遗馆木头峪分馆开馆后,村民们总会走进里面,驻足谈论摆放的展品,扯开话匣子,如数家珍。木头峪镇负责人说,把这些散落在各处的非遗集中展示出来,让传统文化绽放光彩,让广大群众和游客体味文化魅力,提升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文旅融合 带活乡村经济

“像佳县赤牛坬民俗博物馆,对于老百姓生活生产用品的展览,所留下的那些东西让人很震撼。”原文化部部长、作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蒙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论坛上说道。

地处黄河近岸的坑镇赤牛坬村,曾经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近年来,赤牛坬村深入挖掘文化潜力,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建起了包含67间展室和3万余件展品的陕北民俗博物馆,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由150多名村民参与的国内首部大型原生态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带动200余名群众就业,实现年均旅游综合收入近千万元。

如今的赤牛坬村,“村内无闲人,人人有事做”。村民老高是展览馆讲解员,讲解一场可挣50元,每月他都要讲解十几场。“赤牛坬村兴办了农家乐26家,每年农家乐户均收入在4万元以上,最高收入达8万多元。”赤牛坬村党支部书记高根强介绍,参与实景演出,每人每场可获得25元的报酬,年演出场次达260余场,每年可增收6000多元。

作者:康亮亮

标签: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