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都市逻辑中的人和故事——读王唯铭的《蝶变上海》

时间:2023-02-22 07:44:19    来源:文汇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标题:都市逻辑中的人和故事(主题)

——读王唯铭的《蝶变上海》(副题)

陈保平

如果抬头看一棵百年大树,你可能会有点物是人非的沧桑感。但植物学家要告诉你这棵树如何演变至今,你大概不会有太大兴趣。而当一位与你生活在同一城市,又做了大量史料研究的作家,向你描述这座城市一百多年怎样走过来,什么是它生生不息的动力?你或许会有点兴趣。人到静下来的时候,也许都会想一想,此生此地从哪里来?会走向哪里?

王唯铭的这本非虚构作品《蝶变上海》,至少能回答第一个问题。他记述了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那是上海从一个老城厢转变为现代都市的历史长卷。虽然打开这幅长卷我们难免会有痛楚,但仔细看每一帧,你或许会对我们这个城市的破茧过程有几分激动。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果事情不是这样发生,两个重要人物没有相遇,上海周围没有江南这样一片土地,历史的演变还会是这样么?历史无法假设,但王唯铭的叙述和感悟让我们感到,在都市化的逻辑背后,民族性、人性、个人的远见卓识,都对历史走向起着不小的作用。

王唯铭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都市文化兴起的。作为特稿记者,他从未放弃过重大事件的“至现场”,但对上海开始重新步入现代国际大都市的文化现象一直抱以极大的兴趣。电影、服装、流行音乐、酒吧,他追寻这个城市伴随经济和商贸发展的新时尚。也不失时机地批评那些缺乏要素、受“假、大、空“风气影响的伪时尚。或许那个时候他对百年海派文化的接续还不那么自觉,但他对年轻一代热情拥抱都市文化,和上海蕴藏的面向世界的内生动力十分敏感。作为一名优秀记者,他没有止于自己的敏感,记录的同时始终在思考:所谓代表上海都市文化特色的“海派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从《蝶变上海》的叙述逻辑来看,作者大致把这个进程归纳为开埠、租界、航运商贸发达、江南移民进入、民族意识觉醒、东西方文化融合、迅速城市化……他把都市文化的兴起依托在这个基础上是符合逻辑的。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带来文化需求的增涨。但与其它作品不同的是,作者在梳理上海蝶变的逻辑同时,落笔的重点常常是几个关键群体:如“露天通事”“秉笔华士”“买办”等;关键人物:如“雷米”“徐寿”“傅兰雅”“唐廷枢”等;关键事件:如“洋泾浜英语”“江南制造局”“三代石库门”等。且能从大量的史料中发现和揣摸人性的细节。比如其中写道,徐寿曾建言江南制造局成立翻译馆,开始被曾国藩批得一文不值。但两年来,曾国藩军务再忙,却一直记得徐寿建议中的第四条:翻译西书。“将西国要书译出,不独自增见识,并可刊印传播,以便国人尽知。”作者认为以曾国藩从来的广阔视野,他当然知道,中国要崛起,赶上列强,首要就是将他人的好东西先拿将来。所以他最后拍板:“盖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并点名让徐寿任江南制造总局翻译会馆会办。王唯铭这样评价曾国藩:“与两年前他自己的观点相比,判若两人,这才是真正精英的做派,人免不了短视,而能克服自己的短视,便拥有历史向度的长视。”写上海张园的创始人张叔和,购得英国第一代冒险家格农的20亩庭院。他是孝子,本想“让母亲大人在晚春落红、深秋降霜的环境里颐养天年”,但母亲突然离世。张悲痛欲绝,在万念俱灰中决定卖掉园子。作者写道:“如果说睹物思人,思人则伤人,卖掉院子正符合心理学上的选择性回避。(但)这一步真的迈出去,上海大史里断不会有‘张氏味纯园’传奇,张叔和就与所有无名氏一样,在时间湍流中被冲击得不知去向。”当然,也就没有我们今天修复后重新开放张园的新闻了。

浏览世界各大城市,可以说现代都市的模式大致相似,都是在港口、商贸、移民、发电、自来水等工业文明后发展起来的。但享有主权的侵略性文明,与没有完全主权的输入性文明还是有所不同,后者在其文化融合过程充满曲折、吊诡。其间,不只是民族意识觉醒后的屈辱和反抗,还有保守势力出于既得利益的腐朽和顽冥,更有如何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视野和胸怀。这些因素糅合在一起,使得《蝶变上海》的故事在都市化的逻辑下有了更多非线性的想象空间。当你看到上海道台丁日昌因英国商人雷诺未经清政府允许,私架中国第一条电报线,便怂恿乡民暴力拆除277根电线杆。雷诺离开后,丁日昌又与各领事及工部局董事会约定,只要手续完备,可架电报线;当你看到昔日为怡和洋行做买办的唐廷枢被李鸿章、盛宣怀邀来办招商局,向李中堂提出用222万两白银买下英商旗昌昌轮船公司,李一口答应,开创了收购外轮公司的先河;当你看到雷玛斯想在上海建电影“帝国”,最后铩羽而归,而上海成为电影之都,1930年代就有140家电影公司,国产片风行,阮玲玉、赵丹、周璇等成为海派文化的象征等,也许我们对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蝶变”“破茧”会有更深的理解。

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其实每一段历史的演变都有其特质和高光时刻。只是当世界进入现代工业化时代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巨变,古老中国面临列强四起、儒学受挫、文明失序的状况,何去何从才变得至关重要。《蝶变上海》能以此为切入点,抓住那些虽忍辱负重仍睁大眼睛看世界,勇于追赶浩荡潮流;虽拘于利益仍埋头学习先进,继而为民族忧思又发奋图强的人和故事,情动于衷、挥洒自如绘就百年长图,凭这一点就难能可贵。

标签: 当你看到 这个城市 难能可贵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