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学馆之夜》首期播放量超800万,当作家评论家从书桌边走到镜头前——(引题)
看似“高冷”的文学综艺靠什么“破圈”(主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汇报记者 许旸
日前开播的大型人文视频节目《文学馆之夜》引发关注,小说家双雪涛和导演贾樟柯聊起各自文学故乡,第一期播放量超800万;集结余华、苏童、西川等作家诗人的《我在岛屿读书》前不久收官,近1.2万名网友打出了9.1高分;《文学的日常》《文学的故乡》等纪实节目寻访作家文学梦想萌芽地,赢得“后浪”点赞……身处视频化信息风潮强劲的时代,一批作家、评论家、艺术家从书桌边走到镜头前,文学从纸面进入立体时空,看似小众“高冷”的文学综艺靠什么“破圈”?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这一金句是《文学馆之夜》诞生的缘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说,“星空下的大千世界,人类的生活,其实这一切,都与文学有关”。作为节目的常驻嘉宾,他期待在世界上最大的文学博物馆里,《文学馆之夜》能用文学的方式,从汇聚中国人记忆和情感的经典作品出发,打开更丰富的交流空间。
这在信息愈发快捷瞬变的当下,何尝不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表达。当文学综艺节目渐成热潮,至少释放了一个信号——不光是搞笑短视频等单一内容能夺眼球,讲述慢生活、激活深思考的文学影像,同样具有话题讨论度,激发了更多人对阅读写作的兴趣与多元理解,并成为文化消费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七个话题、七个夜晚,畅聊“与文学有关的一切”
“让我们谈论与文学有关的一切。”在《文学馆之夜》宣传片里,李敬泽的手合在巴金的手模印上,推开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大门,走进拍摄棚和作家们开启了关于文学的七个夜晚。围绕亲密关系、说话之道、父子之间、跑步文化等七个话题,刘震云、李洱、梁晓声、李诞、李蔚超等作家评论家陆续在节目中围谈,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
几乎每个有成就的作家身后,都能隐约窥见故乡的背影或轮廓。“飞出去了,走出去了,你才发现你有一个心病叫故乡。”李敬泽如是阐发首期主题“故乡”——“古人谈故乡,叶落归根,终究是要回去的。但从鲁迅《故乡》开始,故乡是你离开、归来,然后终究还是要离开的一个地方。”他发现自己最初更认同鲁迅笔下的故乡,带着清醒和决绝,现在则逐渐接受了沈从文笔下的故乡象征,它为近几十年现代化进程中人口大流动带来的巨大乡愁找到了寄托。从作家们开启的乡愁故事出发,每个人都在心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出发地和心灵归属地。
“耐人寻味的是,不少人只有离开故土,才有一种难以描画的牵挂萦绕心头。”贾樟柯的每部电影里几乎都闪烁着老家汾阳的原型,他感慨:“没有离开,就产生不了故乡这个概念。”双雪涛笔下的《平原上的摩西》《光明堂》等东北叙事,也是在他离开童年生活的沈阳铁西区后愈发鲜活饱满。在回望的过程中,文学故乡的坐标逐渐清晰。
《文学馆之夜》第一季共七期,从阅读经典出发,凝视和思考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比如,第二夜谈养猫文化与当代人的亲密关系,源于喜欢趴在文学馆内冰心雕塑旁的“馆猫”;第三夜谈当代人说话之道,灵感来自馆藏老舍手稿《多编好相声》,老舍小说为口语表达开创了新的天地,脱口秀演员李诞看了手稿颇为兴奋;第四夜谈父子关系,从文学馆内朱自清雕像聊到他写父子关系的名篇《背影》,从梁晓声《人世间》聊到父亲在家庭中的教育责任;第五夜谈脑机接口看似新潮,但鲁迅和梁启超上世纪就曾把科幻小说引入中国,现代文学馆中也保存着鲁迅最早翻译的科幻小说《月底旅行》;第六夜谈跑步文化,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入手,聊到现代人为什么把在城市中跑步当作一种时尚生活方式;第七夜聊人类面对衰老与死亡的永恒命题……
以书为载体,促进进一步的思考
文学作为一切艺术的母体,曾在悠远的长夜中,照亮人们的生活。从书面文化到影像文化,如何用崭新的思维,拓宽文学的边界,让其魅力链接更丰富的内容生态布局?
多位作家在节目中谈到,从文学出发,能映照开阔的世界与浩瀚的生活。从以前对所谓“流量明星”的追捧到对文学“有趣灵魂”的关注,视频化呈现为思想交流提供了充分便利的平台。除了对节目中谈及的作家、书籍进行艺术化视觉化展示,《文学馆之夜》会客厅中陈列的书籍、照片、文具等,也颇具心思。它们精选自现代文学馆90多万件藏品,包括萧军收藏的鲁迅像、老舍的手稿、朱自清使用的皮箱、曹禺生前用过的名章镇纸等。
“轻松但不轻佻,有腔调不做作,不枯燥也不矫情,不刻意降低文学的身段”,腾讯新闻副总编辑杨瑞春打了个比方,观看《文学馆之夜》,就像“拎起小板凳在高朋满座的文化客厅里倾听,若有所思”——有趣的灵魂彼此相遇、互相激发,以不疾不徐的节奏,让文学话题连接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观照当代人的精神生活。
事实上,多个文学综艺节日的接连涌现,拉近读者与作者距离的同时,也试图以书为载体,促进进一步的思考——文学价值和商业价值天然对立吗?纯文学与类型文学是否存在天然鸿沟?如何看待突然流行的畅销书和经久不衰的长销书……《我在岛屿读书》不仅“安利”作家们的个人书单,更将作家对作品的解读融入其中,延伸书本以外的知识点。《文学的日常》《文学的故乡》没有把作家局限在一方书桌之内,而是让他们走到生活、自然、城市的街头巷尾中,让写作者在“行走”中表达思想,也让观众在日常烟火气中有所感悟。
上一篇:春光正好,申城音乐剧迎来“密集上新”
下一篇:最后一页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文学馆之夜》首期播放量超800万,当作家评论家从书桌边走到镜头前——(引题)看似“高冷”的文学综艺靠什么“破圈”(主题)文汇报
2023-02-10 08:45
原标题:春光正好,申城音乐剧迎来“密集上新”文汇报记者黄启哲姜方春日临近,上海演艺市场加速复苏。作为亚洲演艺之都的强势品类,上海音乐
2023-02-10 08:36
原标题:“全素人”出演《拨浪鼓咚咚响》北京晚报讯(记者袁云儿)由青年导演白志强执导,惠王军、白泽泽主演的电影《拨浪鼓咚咚响》将于2月25
2023-02-10 07:52
原标题:英文原版话剧3月来津演出(引题)《一个人的莎士比亚》开票(主题)今晚报讯(记者王洋)记者自北方演艺集团获悉,英文原版话剧《一个
2023-02-10 07:56
原标题:舞蹈诗剧《东坡》登台国家大剧院北京晚报讯(记者韩轩)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最新创作的舞蹈诗剧《东坡》近日公布在京首演日期,2月24日至
2023-02-10 06:50
原标题:荧屏再现八九十年代三个家庭平凡生活(引题)《我们的日子》着重对“日子”描摹(主题)北京晚报记者邱伟年代生活剧《我们的日子》日
2023-02-09 16:53
原标题:冯骥才小说改编为传奇大戏戏剧人带津味戏剧走向全国(引题)《俗世奇人》启动首轮巡演(主题)今晚报讯(记者高爽)由天津市委宣传部
2023-02-09 15:44
原标题:拍照的人们站在马路当间儿(引题)鼓楼前留神看车了您呐!(主题)北京晚报记者张宇“北京鼓楼!你知道自己这么火吗?”近日,一名女
2023-02-09 15:36
原标题:一“椅”何以让人窥见社会百态(主题)张铁林自编自导自演京味话剧《椅子》将为第十三届东方名家名剧月揭幕(副题)中国文化报讯(记
2023-02-09 14:38
原标题:青春版《牡丹亭》全本四月来京(主题)带来3天9小时沉浸式昆曲体验(副题)北京日报讯(记者李俐)4月18日至20日,豆瓣评分9 1的青春
2023-02-09 14:50
原标题:《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发布人民日报 北京2月8日电 (记者张贺)《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及《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知识库8日在
2023-02-09 13:46
原标题:音乐儿童剧《甪端》:通过戏剧的力量让文物“活”起来刚刚过去的元宵佳节,由故宫博物院与艺瑞奇国际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音乐儿童
2023-02-09 13:49
原标题:发布青春版预告与“95年传奇”版海报《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开启预售由天津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天津橙子映像传媒出品、制作,天津猫
2023-02-09 13:49
原标题:从版画与瓷器里重新认识明清戏曲马长林最近一段时间,各版本《牡丹亭》形成演出市场的一大热点。一般人也许不知道,在著名的元代杂剧
2023-02-09 13:50
原标题:北京人艺新年喜迎开门红北京日报讯(记者李俐)兔年春节刚过,北京人艺两部大戏《正红旗下》《茶馆》相继上演,小剧场剧目《我可怜的马
2023-02-09 13:55
原标题:新春电影市场“兔”飞猛进(主题)佳片云集助力文化消费升温(副题)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刚刚摆脱疫情的阴霾,又恰逢新春佳节,双重
2023-02-09 11:44
原标题:根据冯骥才鲁奖作品改编讲述天津故事弘扬天津精神(引题)话剧《俗世奇人》开启全国巡演(主题)天津日报记者刘莉莉昨日,由市委宣传
2023-02-09 11:47
原标题:民族舞剧《白鹭南飞》海口首演(主题)用舞蹈诠释生态之美生命之美(副题)海南日报海口2月8日讯(记者尤梦瑜)白鹭翩跹水上飞,2月8
2023-02-09 11:35
原标题:天津杨柳青年画——(引题)是过年的画,更是生活里的画(主题)人民日报记者武少民靳博正月十五,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古镇,舞龙、舞
2023-02-09 11:55
热门演出引进来、艺术普及走出去,广西文化艺术中心——文艺香飘邕江畔(艺术为城市添彩)人民日报记者祝佳祺核心阅读广西文化艺术中心是南宁
2023-02-09 11:37
原标题:五人一台戏,有情有趣《蝴蝶梦》新华日报记者高利平2月3日晚,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开年大戏昆剧《蝴蝶梦》,在南京紫金大剧院精彩上
2023-02-09 10:44
原标题:《无名》票房突破8亿元,出品人于冬说——(引题)艺术与商业融合讲好无名英雄故事(主题)北京日报记者袁云儿正在热映中的春节档电影
2023-02-09 10:46
原标题:伊特鲁里亚文明——古罗马文明的“曙光”2022年“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期间,在中国举办了多场意大利古代文化展览,为中国民众近
2023-02-09 10:48
原标题:中国影视发出“响亮的鸣笛”新华日报记者陈洁“如果说《流浪地球》让中国科幻电影开启了壮丽的航程,那么这一部就是它于世界舞台上响
2023-02-09 10:54
原标题:《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及《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知识库在京发布新华社北京2月8日电(记者魏梦佳、叶挺)由国家图书馆联合北京大学
2023-02-09 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