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圈惊现超30℃高温 全球多地“高烧”引关注
8月5日,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发布最新一期高温黄色预警,这是今年入夏以来,该台连续第23天发布高温预警。预警显示,我国东北多地高温已突破历史纪录。
环球同此凉热。这个周末,“北极圈惊现极端高温天气,海冰融化加剧”“极地高温已达32℃,谁来拯救北极熊”等消息刷爆社交网络,再次引发人们对全球多地“高烧不退”,及其背后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担忧。
每年夏季,高温都会以各种姿势刷屏,去年流行的是我国火炉城市最新排行,今年则聚焦北欧和国内东北多地高温破纪录——这更加引人注意,位居地球北部的原本的“避暑胜地”,为何入夏以来持续高温,甚至引起极地“高烧”,这背后有何因素?记者就此采访了气象专家。
“发烧”的北半球
在8月2日中国气象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该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李明媚透露,刚刚过去的7月,我国平均气温22.9℃,较常年同期偏高1℃,全国有94站发生极端高温事件,其中辽宁本溪县(39.2℃)、吉林集安(38.4℃)等24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一句话概括就是,我国中东部7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高温强度强、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她说,7月,全国平均高温日数达6.1天,比常年同期多2.1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四多。这其中,7月20日高温影响范围最广,35℃以上高温面积达159.8万平方公里,38℃以上高温面积达13.4万平方公里。
高温天气并非我国独有,整个北半球都很“热”。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监测的“2018年7月全球最高气温距平分布图”中可以看出,今年7月以来,北半球在欧洲、东亚、北美气温正距平(指某时间段的气温超过若干年或月的平均值——记者注)显著,尤以欧洲为甚。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副主任肖潺说,根据该中心的监测,北极圈内一些气象站观测到气温超过30℃,并连续3天平均最高气温处于历史最高点,这其中,挪威和芬兰分别出现了33.5和33.4℃高温。
欧洲其他国家也进入“发烧”模式:希腊雅典遭遇40℃高温袭击,并诱发了火灾;英国部分地区今夏以来持续高温干旱,创下半个世纪以来最干旱夏天的纪录;7月14日意大利首都罗马最高温直逼40℃。
多个北非国家也出现热浪,摩洛哥出现43.4℃高温,阿尔及利亚的撒哈拉沙漠地区最高气温更是达到51.3℃。在北美地区,加拿大魁北克省7月初遭遇几十年罕见的连续高温,持续的高温天气导致70人死亡。与我国同处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出现大范围高温热浪,导致近百人死亡、上千人中暑。
好消息是,这场高温覆盖的部分地区有望开始“退烧”。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许映龙说,从8月5日起,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的高温范围将逐渐减小,而江南和江淮等地的高温范围将逐渐增大,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仍多高温闷热天气。北京的高温天气目前有减弱的趋势,但8月7日立秋后仍有可能出现高温高湿天气,京津冀地区预计还将有2到4天的高温天气。
谁在“焖烧”地球?
那么,究竟是谁在“焖烧”地球?全球气候变暖,这可能是人们想到的第一个关键词。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艾婉秀告诉记者,从气候背景来看,全球气候变暖的确会导致高温风险加剧,也是今年高温热浪异常的大背景。但她同时提到,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并不意味着每个地区的增暖速度都一样。
在她看来,全球气温上升速度呈不对称性,一方面是北方升温速率高于南方,这表现在今年夏天,北极地区高温的极端性要高于低纬度地区;另一方面是,最低温度的上升速率,要高于最高温度的上升速率。
以我国为例,尽管今年我国的高温日数是1961年以来的第三位,但最低温度却是1961年以来最高的——最低温度高意味着,夜间温度不返凉,加重了炎热程度。
至于极地“高烧”,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吕俊梅说,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北极地区气温的上升速度高于其他地区,大概是其他地区的两倍,这种现象叫做“极地放大效应”。
在她看来,今年夏天发生在北极地区的罕见极端高温,主要源于今年冬末春初,北极地区开始出现的气温异常偏高现象,当时黄河站的气温出现高于0℃的天数,气温比常年气候平均偏高10℃左右。到3月,北极地区气温偏高的趋势更明显,并持续到夏季,导致冷空气活动减弱——这是此次高温事件的主要原因。
相应地,北极地区气温高了,冷空气向南扩展的活动就弱了。艾婉秀说,加之控制东亚地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北、强度偏强,平均强度超过常年同期两倍以上,受其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以及韩国、日本等地气温异常偏高,也就容易出现高温天气。
还有一个“主观上的炎热”。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补充说,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域水汽条件相对比较充足,所以主要以闷热为主,由于湿度较大,体感温度往往比观测气温高,比如近期的北京,虽然有时气温并未达到35℃的高温天标准,但人却感到闷热难忍,主要还是由于湿度大,体感温度高,南方更是如此。
频繁走进生活的“全球气候变暖”
按照国家气候中心专家的说法,可以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看待此次高温,其偶然中的必然,就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而必然之中的偶然,则要归结于今年极地环流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
这其中占据“必然”地位的全球气候变暖,更加引起人们警惕——这一原本只存在学术界的“热词”,如今正以高频率的热浪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事实上,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说法,近两个月的极端天气频发的原因虽然很难简单归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但从长期来看,极端高温和降水增多这一趋势,无疑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
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埃琳娜·蒙娜恩科娃说,2018年将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之一,目前,人们正在经历的热浪和极端高温事件,与该组织所预料到的温室气体排放引起气候变化而产生的结果相一致。
吕俊梅也提到,近年来,北极地区的海冰融化变薄后,会形成碎片,从南方吹来的强风,将碎片推至北极中心,并将热量不断释放到大气层,从而使北极地区温度升高。
而致使北极海冰不断融化的“元凶”,正是气候变暖。她说,受其影响,北极地区冬季的海冰不断融化变薄,监测数据表明,今年1月,北极冰层厚度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研究,未来我国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的出现概率会大大增加,到2025年左右至少有50%的夏季可能出现长时间的高温热浪过程。到本世纪末,在最坏的可能性下,我国极端高温热浪事件的频率将比目前高出5倍。
肖潺说,1951年以来我国极端高温天气呈现出强度更强、出现更加频繁、持续时间更长的特点,必须深入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高温加剧带来的风险,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抗御和防范极端高温天气气候事件的能力,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标签:
上一篇:北极圈现超30℃高温 全球多地“高烧”引关注
下一篇:中美大豆品种存在大量遗传变异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子夜外卖》描绘城市的夜色画卷(主题)总制片人张烨镝:带观
2023-06-17 15:43
原标题:用脚和笔丈量世界(引题) 阿来《西高地行记》出版(主题)华
2023-06-17 13:45
原标题:“这里是三星堆”:高清手绘图“复活”国宝华西都市报-封面新
2023-06-17 13:49
原标题:90多个“关键词”还原苏轼(引题) 蒋蓝新作《苏东坡辞典》出
2023-06-17 11:34
原标题:图博会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再创佳绩(引题) 《阅读天津·津渡》
2023-06-17 11:35
原标题:良渚遗址“琮王”“钺王”现身上博(主题)6月20日起亮相“实
2023-06-17 11:51
原标题:《鱼庐记》:鄂地小人物的传奇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近
2023-06-17 11:52
原标题: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科幻电影创作将走向何方──(引
2023-06-17 11:56
原标题: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启动创排北京日报讯(记者韩轩)北京舞
2023-06-17 10:40
原标题:2023年青年摄影奖申报启动天津日报讯(记者仇宇浩)近日,世界
2023-06-17 10:37
原标题:别样《凤求凰》百人合唱点击量百亿次作品(主题)中国古诗词艺
2023-06-17 10:53
原标题:首届天津音乐节中国天津·2023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演绎经典(引题
2023-06-17 10:32
原标题:电视剧《淬火丹心》唱响武钢人的青春之歌长江日报讯(记者万旭
2023-06-17 10:53
【作品广议】原标题:主动自觉,珍视生命肖承森汗流禾下土 苏庆眼下正
2023-06-17 05:45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原标题:长沙:千载星城吐芳华天上一颗星,地上
2023-06-17 05:56
原标题:第五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6月16日晚开幕由文化和旅游
2023-06-17 05:54
原标题:开心果左一:节约用水左二:面具左三:——把衣服穿上!右一:
2023-06-17 06:00
原标题:“中国戏曲节2023”在香港开锣新华社香港6月16日电(记者褚萌
2023-06-17 06:01
原标题:取材于武钢的发展历史(引题)《淬火丹心》凝聚钢铁人的青春与
2023-06-16 21:32
原标题:山东:文化馆里涌动“青春力量”中国文化报驻山东记者苏锐刚过
2023-06-16 17:49
原标题: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幕6月15日,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现场,参
2023-06-16 16:42
原标题:芭蕾舞剧,如何圈粉诸多观众?中新网北京6月16日电(记者上官云
2023-06-16 14:44
原标题:中新人物丨演员杨蓉:学演戏,得先学做人中新网北京6月16日电(
2023-06-16 14:49
原标题:《寻她》首映舒淇畅聊与九零后导演的“碰撞”(引题)我心里曾
2023-06-16 14:52
原标题:“京城飘书香五洲共阅读”(引题)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开幕(
2023-06-16 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