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陆朝阳教授(中)和学生们在中科院量子信息和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上海实验室检查光量子计算机的运行情况(5月3日摄)。
▲在北京全国科创中心怀柔科学城的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席科学家李永旺(右四)和他的研究团队在一起讨论(5月18日摄)。如今,中科合成油与神华集团合作在宁煤投产成功煤制油项目,已占据世界全面领先优势。
王文超、刘青松、刘静、任涛(从左至右)在实验室里讨论研究进展(8月17日摄)。王文超等8名在美国打拼上十年的哈佛博士后,先后回到安徽合肥的“科学岛”。新华社发
这是一个国家崛起于世界舞台的“磁场效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和不断增长的国际影响力,对海外人才形成了强大的吸附力。拥抱“中国机遇”,投身“中国梦”,成为众多海外人才的共同选择。
这是一个执政党求贤若渴的宽广胸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目标,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千人计划”“人才签证”“留学生创业”……不拘一格招才引智,为海外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在“大磁场”的强大引力下纷纷归国,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民族复兴洪流,弄潮其中,风光无限。
“大磁场”的引力
2012年,袁军华受召于“千人计划”青年项目,结束哈佛大学的博士后工作,回到位于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两年后,他的夫人,同样就读于加州理工学院的张榕京回国。
归去来兮,许多人遵从的是内心的呼唤。
“希望广大海外学子秉持崇高理想,在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努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
2014年初,一封习近平总书记给全体留德学子的回信从中南海传遍全球:“走,回中国!”一时间,归国成潮。
国际大咖回来了
2017年,蜚声中外的“大师”、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是迄今为止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图灵奖”得主中唯一一位亚裔专家。
领军人物回来了
国际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单分子酶学的奠基人谢晓亮、高能物理王贻芳、人工智能甘中学、新药创制丁列明……他们的回归使中国在各自领域的科研水平在世界上提高了10年到15年。
夫妻双双把家还
从加拿大归来的一对夫妻何理、卢宏玮,丈夫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妻子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同门团队把业创
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率高徒陈宇翱、陆朝阳先后回国,三人三夺世界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最高荣誉??菲涅尔奖。他们在回国后组建了一支中国物理界的“梦之队”。
“80、90后”登场了
《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杂志评选的2015年度全球杰出青年创新人物(TR35),中国“80后”青年科学家戈钧跻身其中。从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一毕业,戈钧即选择回到他的母校清华大学,回来时,带着怀孕的妻子。“中美之间的科研条件在迅速缩小差距。”戈钧说。
从第十二批“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开始,而1980至1984年龄段成为绝对主力,“90后”首次闯入“青千”榜单。
潮涌东方,势不可挡。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迎来了史上规模最大、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留学潮和归国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会长陈竺说。
中国留学人才的加速回流形成态势成为“现象级”:1978年,归国人员仅以数百人计;2009年回国人员数量首次突破10万人,2012年27万人,2016年突破40万人……
人员结构从“高精尖”向多层次扩展。从业领域从科研向创业、公共服务等多元化扩展,堪称全方位“登陆”。“尤其是最近5年呈现规模化、常态化,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形成‘不落潮’。”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局长孙学玉说。
“大磁场”的活力
“海归科学家作为知识技术转移的人才力量,正逐渐成为中国学术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高新技术应用的推动者、推动中国创业发展的领跑者。”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有关负责人指出。
促进基础科研水平大幅提升。
我国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80%以上的两院院士,都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千人计划”分13批引进7000余人,绝大多数来自美欧等科教发达国家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包括6名诺贝尔奖得主、80余名美欧等发达国家科学院、工程院等院士。
助推科技创新创业大潮。
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后创建了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形成创业文化,为中国经济带来新的活力。
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2017年5月,我国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首次试采成功,将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产生重要影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卢海龙担任试采工程首席科学家。载人航天、“天河”高性能计算机、北斗卫星导航、“蛟龙”系列深海潜水器等战略高技术突破背后,留学人才身影频现。
促进国际交流和对外开放。
一些专家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在全球治理中提出“中国方案”,推动重要国际性学术会议在中国召开,提高了我国在相关领域学科的国际地位。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回国,人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撬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千人计划”的实施,推动各单位在人才和科研机制上大胆突破、先行先试、新人新策、特事特办,实现“出人才、出成果、出机制”。许多专家带回先进科研管理理念和经验做法,对国内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形成了重视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围,形成了从政策到落地的系列人才保障。”欧美同学会党组书记、秘书长王丕君说,抓住祖国发展的难得战略机遇期,当代留学人员不断书写复兴路上的精彩篇章。
“大磁场”的魔力
这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大磁场”。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指导下,中央组织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组成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各地各部门建立引才工作小组或办事机构。
人才项目推动引才聚才。继中央启动国家“千人计划”后,各省区市、高校、大型企业及社会组织的“海外引才计划”全速推进。北京的“海聚工程”、江苏的“双创计划”、陕西的“百人计划”、广东的“珠江人才计划”、深圳的“孔雀计划”……多地把引才办事处设在了国外,有的甚至把引才联络办公室开设到了美国知识密集度最高的硅谷。
为促进归国科学家安心工作,中央和地方不断完善政策。为海外高层次人才落户、入出境、税收、医疗待遇、社会保险、子女入学、配偶就业、项目申请、经费补助等提供政策支持。
这是中国“大磁场”的魔力,归国人才在这里找到了创新的大舞台
哈佛“八博士”共聚合肥科学岛建起世界上最先进的强磁场实验装置的故事,是近年来“归国圈里”的美谈。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57万亿元,比2012年提高52.5%,年均增长11.1%,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调查中有81%的留学归国人员认为,国内创业机会比国外“要更好,甚至好得多”。
这就是中国“大磁场”的魔力,归国人才在这里找到了创业的大天地
庞大的市场,为归国人才创业提供广阔的舞台;升级的需求,让归国人才所掌握的高技术得以施展。他们创办的环保、新能源、生物、金融等领域公司,如雨后春笋在中国大地上快速萌生、成长。
“大磁场”的伟力
西方媒体评价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如此重视吸引流失在外的人才回国。中国将其视为令其站在科技前沿、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的关键捷径。
“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这些强盛的起点在于人才。”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说,面对“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我们对人才的渴求超乎寻常,我们需要做得更多。
在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看来,人才需要“掐尖”。
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公派留学生,1987年底,白春礼结束在美国的留学返回中国。“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他说。
白春礼把当时国际最先进的纳米技术研究带到了国内。29年后,已经成为中科院院长的他,又把王中林??国际上研究纳米最优秀的科学家之一,引回国内。
王中林是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教授。他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发电机??纳米发电机,又因在纳米技术领域的基础贡献,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这是中国紧缺的拔尖人才。对比美国20多人的实验室,中科院为他提供了200人的团队,相同的文化背景、良好的合作氛围??王中林舍不下如此优厚的科研条件。“回国吧”,2016年,王中林做出了决定。
“人才计划不是拔苗助长,也不能‘请来女婿气走儿子’。”在白春礼看来,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培养未来人才,是引才聚才的理想路径和良性循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越来越重视柔性引才。尊重人才流动规律,但求所用,不求所有。回来,我们欢迎;再走出去,再回来,我们还欢迎。”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局长孙学玉说。
不拒众流,海纳百川。引才、育才和推送人才并重,中国不断为全球人才竞相在华创新创业提供沃土。
中国仍处于引才“黄金机遇期”,正在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习近平总书记用的比喻,形象而又深情。
人们相信,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就能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之上。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越走越宽,中国的海归创新之音越来越激越、昂扬。
上一篇:北京构建“互联网+停车”智能化体系
下一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涨31个基点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子夜外卖》描绘城市的夜色画卷(主题)总制片人张烨镝:带观
2023-06-17 15:43
原标题:用脚和笔丈量世界(引题) 阿来《西高地行记》出版(主题)华
2023-06-17 13:45
原标题:“这里是三星堆”:高清手绘图“复活”国宝华西都市报-封面新
2023-06-17 13:49
原标题:90多个“关键词”还原苏轼(引题) 蒋蓝新作《苏东坡辞典》出
2023-06-17 11:34
原标题:图博会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再创佳绩(引题) 《阅读天津·津渡》
2023-06-17 11:35
原标题:良渚遗址“琮王”“钺王”现身上博(主题)6月20日起亮相“实
2023-06-17 11:51
原标题:《鱼庐记》:鄂地小人物的传奇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近
2023-06-17 11:52
原标题: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科幻电影创作将走向何方──(引
2023-06-17 11:56
原标题: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启动创排北京日报讯(记者韩轩)北京舞
2023-06-17 10:40
原标题:2023年青年摄影奖申报启动天津日报讯(记者仇宇浩)近日,世界
2023-06-17 10:37
原标题:别样《凤求凰》百人合唱点击量百亿次作品(主题)中国古诗词艺
2023-06-17 10:53
原标题:首届天津音乐节中国天津·2023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演绎经典(引题
2023-06-17 10:32
原标题:电视剧《淬火丹心》唱响武钢人的青春之歌长江日报讯(记者万旭
2023-06-17 10:53
【作品广议】原标题:主动自觉,珍视生命肖承森汗流禾下土 苏庆眼下正
2023-06-17 05:45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原标题:长沙:千载星城吐芳华天上一颗星,地上
2023-06-17 05:56
原标题:第五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6月16日晚开幕由文化和旅游
2023-06-17 05:54
原标题:开心果左一:节约用水左二:面具左三:——把衣服穿上!右一:
2023-06-17 06:00
原标题:“中国戏曲节2023”在香港开锣新华社香港6月16日电(记者褚萌
2023-06-17 06:01
原标题:取材于武钢的发展历史(引题)《淬火丹心》凝聚钢铁人的青春与
2023-06-16 21:32
原标题:山东:文化馆里涌动“青春力量”中国文化报驻山东记者苏锐刚过
2023-06-16 17:49
原标题: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幕6月15日,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现场,参
2023-06-16 16:42
原标题:芭蕾舞剧,如何圈粉诸多观众?中新网北京6月16日电(记者上官云
2023-06-16 14:44
原标题:中新人物丨演员杨蓉:学演戏,得先学做人中新网北京6月16日电(
2023-06-16 14:49
原标题:《寻她》首映舒淇畅聊与九零后导演的“碰撞”(引题)我心里曾
2023-06-16 14:52
原标题:“京城飘书香五洲共阅读”(引题)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开幕(
2023-06-16 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