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隐忧 业界大咖谈人工智能作恶
别“炼”出造反的AI
本报记者 刘 垠
一场抢劫案后,格雷的妻子丧生,自己也全身瘫痪。他接受了一个天才科学家的“升级”改造治疗——在他身体里植入了人工智能程序STEM,获得了超强的能力,从一个“残废”直接升级成为职业杀手。随着STEM的进化升级,步步紧逼格雷交出身体使用权和大脑意识控制权……
本年度关于人工智能和人类未来的最佳影片,不少人认为非《升级》莫属。而人工智能和人类抗衡的探讨,是科幻电影中的永恒话题,从《银翼杀手》到《机械姬》,再到今年的低成本电影《升级》,都映射出未来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威胁。
黑产超正规行业 恶意源于人类基因
AI造反,是科幻电影里太常见的桥段。问题在于,现实当中真正的AI好像也在一步步向我们走来。不少人抱有忧虑和不安,人工智能会“作恶”吗?
倾向于AI威胁论的人并不在少数。马斯克曾在推特上表示:“我们要非常小心人工智能,它可能比核武器更危险。”史蒂芬·霍金也说:“人工智能可能是一个‘真正的危险’。机器人可能会找到改进自己的办法,而这些改进并不总是会造福人类。”
“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都有可能用于作恶,为什么人工智能作恶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在近日召开的2018中国计算机大会的分论坛上,哈尔滨工业大学长聘教授邬向前抛出了问题,人工智能研究的底线到底在哪里?
早在1942年,阿西莫夫就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但问题在于,这些科幻书中美好的定律,执行时会遇到很大的问题。
“一台计算机里跑什么样的程序,取决于这个程序是谁写的。”360集团技术总裁、首席安全官谭晓生说,机器人的定律可靠与否,首先是由人定义的,然后由机器去存储、执行。
值得注意的是,“不作恶”已成科技行业的一个技术原则。那么,机器人作恶,恶意到底从何而来?
如今人工智能发展的如火如荼,最早拥抱AI的却是黑产群体,包括用AI的方法来突破验证码,去黑一些账户。谭晓生笑言:“2016年中国黑产的收入已超过一千亿,整个黑产比我们挣的钱还要多,它怎么会没有动机呢?”
“AI作恶的实质,是人类在作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平认为,AI不过是一个工具,如果有人拿着AI去作恶,那就应该制裁AI背后的人,比如AI的研发人员、控制者、拥有者或是使用者。当AI在出现损害人类、损害公共利益和市场规则的“恶”表现时,法律就要出来规制了。
目前,无人驾驶和机器人手术时引发的事故,以及大数据分析时的泛滥和失控时有耳闻。那么,人工智能会进化到人类不可控吗?届时AI作恶,人类还能招架的住吗?
任务驱动型AI 还犯不了“反人类罪”
值得关注的是,霍金在其最后的著作中向人类发出警告,“人工智能的短期影响取决于谁来控制它,长期影响则取决于它能否被控制。”言下之意,人工智能真正的风险不是恶意,而是能力。
“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不是杞人忧天,确实会有很大的风险,虽说不是一定会发生,但是有很大的概率会发生。”在谭晓生看来,人类不会被灭亡,不管人工智能如何进化,总会有漏洞,黑客们恰恰会在极端的情况下找到一种方法把这个系统完全摧毁。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系特别研究员倪冰冰持乐观态度。“我们目前大部分的AI技术是任务驱动型,AI的功能输出、输入都是研究者、工程师事先规定好的。”倪冰冰解释说,绝大多数的AI技术远远不具备反人类的能力,至少目前不用担心。
张平表示,当AI发展到强人工智能阶段时,机器自动化的能力提高了,它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升级,会拥有很强大的功能。比如人的大脑和计算机无法比拟时,这样的强人工智能就会对我们构成威胁。
“人类给AI注入什么样的智慧和价值观至关重要,但若AI达到了人类无法控制的顶级作恶——‘反人类罪’,就要按照现行人类法律进行处理。”张平说,除了法律之外,还需有立即“处死”这类AI的机制,及时制止其对人类造成的更大伤害。“这要求在AI研发中必须考虑‘一键瘫痪’的技术处理,如果这样的技术预设做不到,这类AI就该停止投资与研发,像人类对待毒品般全球诛之。”
作恶案底渐增 预防机制要跟上
事实上,人们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人工智能作恶的事件早在前两年就初见端倪,比如职场偏见、政治操纵、种族歧视等。此前,德国也曾发生人工智能机器人把管理人员杀死在流水线的事件。
可以预见,AI作恶的案例会日渐增多,人类又该如何应对?
“如果我们把AI当作工具、产品,从法律上来说应该有一种预防的功能。科学家要从道德的约束、技术标准的角度来进行价值观的干预。”张平强调,研发人员不能给AI灌输错误的价值观。毕竟,对于技术的发展,从来都是先发展再有法律约束。
在倪冰冰看来,目前不管是AI算法还是技术,都是人类在进行操控,我们总归有一些很强的控制手段,控制AI在最高层次上不会对人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操控或者后门的话,那意味着不是AI在作恶,而是发明这个AI工具的人在作恶。”
凡是技术,就会有两面性。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人工智能的作恶让人更加恐惧?与会专家直言,是因为AI的不可控性,在黑箱的情况下,人对不可控东西的恐惧感更加强烈。
目前最火的领域——“深度学习”就是如此,行业者将其戏谑地称为“当代炼金术”,输入各类数据训练AI,“炼”出一堆我们也不知道为啥会成这样的玩意儿。人类能信任自己都无法理解的决策对象吗?
显然,技术开发的边界有必要明晰,比尔·盖茨也表示担忧。他认为,现阶段人类除了要进一步发展AI技术,同时也应该开始处理AI造成的风险。然而,“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没有研究AI风险,只是在不断加速AI发展。”
业界专家呼吁,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人工智能会做出什么样的决策,对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和应用结果的预期,一定要有约束。
AI会不会进化,未来可能会形成一个AI社会吗?“AI也许会为了争取资源来消灭人类,这完全有可能,所以我们还是要重视AI作恶的程度和风险。”现场一位嘉宾建议,我们现在要根据人工智能的不同阶段,比如弱智能、强智能和超智能,明确哪些人工智能应该研究,哪些应该谨慎研究,而哪些又是绝对不能研究的。
如何防范AI在极速前进的道路上跑偏?“要从技术、法律、道德、自律等多方面预防。”张平说,AI研发首先考虑道德约束,在人类不可预见其后果的情况下,研发应当慎重。同时,还需从法律上进行规制,比如联合建立国际秩序,就像原子弹一样,不能任其无限制地发展。
标签: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子夜外卖》描绘城市的夜色画卷(主题)总制片人张烨镝:带观
2023-06-17 15:43
原标题:用脚和笔丈量世界(引题) 阿来《西高地行记》出版(主题)华
2023-06-17 13:45
原标题:“这里是三星堆”:高清手绘图“复活”国宝华西都市报-封面新
2023-06-17 13:49
原标题:90多个“关键词”还原苏轼(引题) 蒋蓝新作《苏东坡辞典》出
2023-06-17 11:34
原标题:图博会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再创佳绩(引题) 《阅读天津·津渡》
2023-06-17 11:35
原标题:良渚遗址“琮王”“钺王”现身上博(主题)6月20日起亮相“实
2023-06-17 11:51
原标题:《鱼庐记》:鄂地小人物的传奇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近
2023-06-17 11:52
原标题: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科幻电影创作将走向何方──(引
2023-06-17 11:56
原标题: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启动创排北京日报讯(记者韩轩)北京舞
2023-06-17 10:40
原标题:2023年青年摄影奖申报启动天津日报讯(记者仇宇浩)近日,世界
2023-06-17 10:37
原标题:别样《凤求凰》百人合唱点击量百亿次作品(主题)中国古诗词艺
2023-06-17 10:53
原标题:首届天津音乐节中国天津·2023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演绎经典(引题
2023-06-17 10:32
原标题:电视剧《淬火丹心》唱响武钢人的青春之歌长江日报讯(记者万旭
2023-06-17 10:53
【作品广议】原标题:主动自觉,珍视生命肖承森汗流禾下土 苏庆眼下正
2023-06-17 05:45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原标题:长沙:千载星城吐芳华天上一颗星,地上
2023-06-17 05:56
原标题:第五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6月16日晚开幕由文化和旅游
2023-06-17 05:54
原标题:开心果左一:节约用水左二:面具左三:——把衣服穿上!右一:
2023-06-17 06:00
原标题:“中国戏曲节2023”在香港开锣新华社香港6月16日电(记者褚萌
2023-06-17 06:01
原标题:取材于武钢的发展历史(引题)《淬火丹心》凝聚钢铁人的青春与
2023-06-16 21:32
原标题:山东:文化馆里涌动“青春力量”中国文化报驻山东记者苏锐刚过
2023-06-16 17:49
原标题: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幕6月15日,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现场,参
2023-06-16 16:42
原标题:芭蕾舞剧,如何圈粉诸多观众?中新网北京6月16日电(记者上官云
2023-06-16 14:44
原标题:中新人物丨演员杨蓉:学演戏,得先学做人中新网北京6月16日电(
2023-06-16 14:49
原标题:《寻她》首映舒淇畅聊与九零后导演的“碰撞”(引题)我心里曾
2023-06-16 14:52
原标题:“京城飘书香五洲共阅读”(引题)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开幕(
2023-06-16 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