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航天事业蓬勃发展,卫星服务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以至于传统的卫星发射效率越来越不能满足航天规划者和客户的需求了。有哪些办法可以更快地制造卫星、部署卫星?会不会出现脑洞大开的颠覆性未来方案?让我们来看一看吧。
(相关资料图)
“篮球”“平板”花样多
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无线电通信与互联网服务,但随着人们活动范围扩大与各地区交流加强,传统服务手段逐渐显现出不足。成本和技术限制迫使高耸的基站信号塔无法覆盖所有目标区,高速光纤也无法连通每家每户。万一“驴友”在深山老林里中断手机信号,怎么办?如果南极科考人员长期不能跟家人视频联系,会不会影响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
为解决这些问题,航天界规划了宏大的天网计划,希望依靠数量庞大的高性能卫星,搭建起对地球表面100%覆盖并实时提供各类服务的卫星网络体系,比如SpaceX公司的“星链”计划部署42000颗卫星组网。也许到那时候,行李箱大小的客户端服务器就可以为数万平方公里的地区通信稳定提供保障,甚至某个网红就能在珠峰上为粉丝们来一场流畅的视频直播。
星链卫星部署示意图
在美好的憧憬背后,需要实实在在的物质支撑,那就是数量巨大的在轨卫星,而第一步需要攻克的是卫星快速制造的难关。
传统的卫星制造流程被形容为“孤岛”,享受奢侈的“私人订制”,从方案论证到详细设计、投产、交付、集成总装测试,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成本。
未来,在保证卫星性能“够用”和易批量生产的前提下,小型化和集成化是卫星制造技术的关键。在这方面,SpaceX公司的技术暂时处于领先地位,“星链”专项发射已经稳定在“一箭60星”左右。马斯克甚至披露,新一代卫星的体积只有标准篮球的大小。宣传视频展示了未来“星舰”大规模发射“星链”二代卫星的壮观场面,卫星密集排列成盘,一盘盘被火箭“吐”出,可见卫星被压缩得有多小。
中国航天单位在卫星小型化、集成化方面也在不断努力,因为这不仅蕴含着巨大的商业利益,还涉及国家安全竞争。最近,我国新一代可堆叠平板卫星已进入正样预研阶段。
据公开资料显示,相关企业在卫星设计优化、新材料替代、零部件工序简化、持续迭代的过程中,逐步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已达到年产约百颗的水平,未来有望做到年产数百颗。
具体来说,由于成功使用了3D打印技术,科研人员改进了高频微距波导、高性能天线等载荷加工工艺,将载荷空间压缩到传统占用空间的1/3,还提升了综合指标,如部分单机及系统的性能。
而中国新一代卫星的外形也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它与我们常见的方盒子或大圆球不同,呈现出扁平状,其表面密集地排列着小型设备和线束。而与它搭配的超薄太阳翼则是12折“推拉门”结构,由多块太阳能板连缀而成,折叠压紧后,厚度据说只有几厘米。
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长征火箭的载荷舱内层层堆叠着几十块甚至上百块酷似平板电脑的新一代卫星。它们将组成中国卫星快速反应部队,集群冲向太空上岗,“献身”于地球全方位实时通信与太空互联网大业。
“巨鲸”“大炮”来助阵
在卫星实现了小型化与集成化之后,发射部署方式也有必要尝试创新,一些航天科研人员与爱好者脑洞大开,想出了很多别出心裁的新点子。而他们的目标一致:降低发射成本,大量快速部署卫星。
首先有超级飞艇发射方案。与热气球的原理类似,飞艇升高无需自身消耗能量,而是利用大气层无处不在的空气浮力。只要飞艇的体积足够大,那么载重能力也会大得惊人,足以放置上千颗微型卫星,飞上数万米高的平流层也很有希望。
这个方案最大的魅力是利用空气的升力,飞艇将大量卫星提升至临近空间,有望显著节约发射成本,且在水平面上可以行动自如,灵活掌握发射时机,顺带提供观光服务。
试想,深蓝色“巨鲸”在数万米高空上游弋,纺锤形表面其实是硕大的太阳能面板,既能为飞艇提供动力,又可为发射卫星存储能量。直到某一时刻,“巨鲸”周围闪烁起五光十色的烟火,在魔幻般的光晕中,一颗颗卫星已飞向了太空中的坐标位置。
其次有电磁炮发射方案。电磁炮是利用电磁场的安培力对炮弹进行加速的“大炮”。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进行了电磁炮初期实验,成功地将2克物体加速到11000米/秒。这已超过了第一宇宙速度,换句话说,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这个2克的小家伙有希望成为地球的迷你卫星。随着卫星越来越小型化、轻量化,一些国家又测试了拥有更大功率和能量的超级电磁炮,用电磁炮发射卫星的想法自然而然出现在航天科研人员的脑海中。
美国研制的电磁炮
各国对电磁炮研究多年,却迟迟未能实用化列装部队,主要原因有二:第一,电磁炮及其配套设备体积巨大,很难安装在飞机、舰艇和车辆上;第二,电磁炮发射炮弹的耗费太大,单枚炮弹的运作成本需要数万美元。
不过,如果用电磁炮发射卫星,这些缺点似乎都可以忽略不计,甚至成了优点:一方面,电磁炮相关设备再多,在基地也足够容纳,而且占地面积比传统火箭发射基地要小得多;另一方面,数万美元的发射成本比起传统火箭的制造成本和燃料费,更是九牛一毛。
当然,电磁炮发射卫星还面临很多技术挑战。比如,未来卫星小型化能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卫星能压缩到苹果大小,电磁炮的能耗压力肯定会减轻很多。另外,卫星能否在巨大的加速度过载下、强烈的电磁场中安然无恙?相信航天技术将来会给出令人欣喜的答案。但有一点令人好奇:那时候卫星“大炮”是单发还是连发?上万颗卫星发射任务或许一周就有希望完成吧。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有读者问:昨日发布“危机四伏”版预告(引题) 《万里归途》首次揭秘撤侨幕后故事(主题)文 北京青年报记者肖扬电影《万里归途》19
2022-09-20 08:36
原标题:有读者问:《闪耀吧!中华文明》热播(引题) 六大考古现场还原历史上的高光时刻(主题)文 北京青年报记者祖薇薇是谁在甲骨上刻下了
2022-09-20 08:44
原标题:“典亮世界丛书”在京发布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记者史竞男)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主办的“典亮世界丛书”发布会19日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
2022-09-20 07:29
原标题:“中华风韵”交响音乐会在新西兰首都成功举办新华社惠灵顿9月19日电(记者卢怀谦 郭磊)“中华风韵”交响音乐会19日晚在新西兰首都惠
2022-09-20 07:39
原标题:现场|故宫举行文物古建消防演习,雷霆之势外还有“温柔呵护”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张宇白继开作为全世界现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代皇宫
2022-09-20 05:37
原标题:他们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吴铎思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闻乐便能起舞,无乐不成聚会,乐器是维吾尔人生
2022-09-19 22:33
原标题:四川网友乡间徒步偶遇精致“龙头石桥”(主题)当地回应:系建于清代的交通要道(副题)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袁伟网“10余米长,有4
2022-09-19 16:27
原标题:西大墙段发现万历元年石碑(引题)箭扣长城修建时间又提前了11年(主题)北京日报讯(记者于丽爽)箭扣长城修缮四期工程即西大墙段去
2022-09-19 15:38
原标题:话剧《惊梦》本周来穗连演4场文 羊城晚报记者艾修煜9月22日至25日,话剧《惊梦》将在广州大剧院连演四场。《惊梦》是毓钺与陈佩斯继20
2022-09-19 15:26
原标题:山西碧村遗址发现距今约4000年的防御体系记者:王学涛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最新考古成果称,发现山西碧村遗址外城门具有明显防御性质
2022-09-19 15:25
原标题:聚焦史前文明化进程与夏商文化研究“考古中国”发布4项重要考古成果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苏墨9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第三季度例行
2022-09-19 15:32
原标题: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开幕9月17日,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西安开幕,原创音乐剧《丝路之声》作为开幕演出在西安浐灞保利剧院
2022-09-19 09:42
原标题:“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新成果人民日报记者王珏核心阅读9月16日,国家文物局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介绍了内蒙古
2022-09-19 09:36
原标题:北京时装周:“绣服锦缘”靓童装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许之丰2022年9月17日,北京时装周,由《中国服饰》杂志与品牌设计师蒋硕携手联合
2022-09-19 09:48
原标题:北京时装周冬奥元素“潮向未来”北京日报讯(记者马婧)日前,一场以“致敬冬奥”为主题的大秀,在2022北京时装周的舞台上闪亮登场,
2022-09-19 09:31
原标题:西山永定河文化具象表达展现首都文脉(引题)京味儿时装秀闪耀王府井(主题)北京日报讯(记者孙杰)昨天下午,动感的音乐响彻熙熙攘
2022-09-19 09:48
原标题:【黄河安澜】走进郑州黄河文化公园领略“三黄”文化俯瞰炎黄广场。人民网程明辉摄俯瞰炎黄广场。人民网程明辉摄人民网郑州9月17日电
2022-09-19 05:38
原标题:【大美中国】黄河东流处一路欢歌声光明日报记者杨珏【大美中国】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西侯度燃烧最早的火种。在这里,你可以聆听垣曲古
2022-09-18 16:28
原标题:北京时装周:国潮美妆秀9月16日晚,北京时装周,一场大秀的造型由知名美妆艺术师毛戈平担纲设计,精选历年“四季气蕴东方”系列的彩妆
2022-09-18 15:35
原标题:【黄河安澜】古今辉映河南洛阳文旅融合展新彩人民网洛阳9月16日电(程明辉)从伊河畔的龙门山色,到人头攒动、香味四溢的老城十字街夜
2022-09-18 15:32
原标题:四项考古发现聚焦黄河中游早期城市模样光明日报北京9月17日电(记者李韵、王笑妃)近日,国家文物局在京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
2022-09-18 15:48
原标题:《秋英呈艳图》邹一桂[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邹一桂(1688~1772)清代画家,字原褒,号小山,现江苏省无锡人。邹一桂能诗善画,尤擅
2022-09-18 07:44
【守静观海】原标题:每个人的人生大事张军霞前几天,我陪女儿看了《人生大事》这部电影,观影过程中,我被几个颇为温情的细节打动,忍不住一
2022-09-18 06:48
原标题:新米粥的香气刘恒菊金秋时节,水稻即将成熟。父亲一天要去田里几趟,查看我家各块稻田,想弄清哪块稻田可以最先开镰。母亲也总是催促
2022-09-18 06:39
原标题:脊背上的温暖常英华奶妈站在院落门口的酸梨树下张望,顺着她的目光,能看见远方她牵念的我正在回家的路上。初来奶妈家,我刚满月,她
2022-09-18 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