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档案医生”奚红英:用心守护历史

时间:2021-11-12 12:20:2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档案医生”奚红英——(引题)

用心守护历史(人物)(主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张鹏禹摄

在北京市档案馆7楼近1000平方米的修复技术用房,身穿白大褂的档案修复师们正安静地忙着手里的活,他们或手持排刷为档案扫去灰尘,或夹起宣纸给破损的档案纸页补洞,用小小的镊子、毛笔、喷壶、宣纸等工具、材料为一个个“病号”做手术。

这里是北京市档案馆技术保护处,“档案医生”们正在修复的是馆藏民国时期的纸质档案。由于年代久远,这些珍贵的历史凭证正面临破损、褶皱、酸化、粘连等问题。档案修复师的工作就是给这些“病号”问诊,用自己的巧手抚平一页页“千疮百孔”、破烂不堪的档案史料,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他们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寿命,让今天的我们和后人能重见它们的光彩,从中解读出珍贵的历史信息。

奚红英(右)正在指导徒弟张燕(左)给破损的档案补洞。

恪守匠心练绝活

在这些“档案医生”中,资历最深的莫过于奚红英。同治元年的《内阁奉旨》《那桐日记》、清朝皇帝敕谕、毛泽东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建设的批示、2008年都本基书写的奥运会参赛国国名档案……几十年来,经她手修复的馆藏珍贵档案不计其数。我们见到奚红英的时候,她正在指导年轻人为损毁的档案纸页“补洞”:“黏合剂抹少了,小心挂不住。”话音未落,她就坐下亲自示范。

“把洞补好了,档案就算修复完成了吧?”我们问道。“还差得远呢!”奚红英说:“档案修复工作有严格的操作流程和规范,还要结合个体状况,具体施策。”

她介绍说,一卷档案从库房调出到最后归卷,要经历十几甚至几十个步骤:首先是调卷,从库房调取档案;第二步是编排、核对档案页号,检查是否有缺页漏页;第三步是拆卷,把整卷档案拆成一页一页以便修复;第四步是除尘消毒,用毛笔、棉球、酒精等对档案纸页进行除尘消毒;第五步是修补被虫噬、鼠咬的孔洞以及撕裂的地方;第六步是托裱加固,对糟朽不堪、纸张纤维断裂、砖状档案等要进行托裱加固处理;第七步是脱酸,把酸化的档案纸张进行脱酸增碱、止损加固。此外,还有上墙、下墙、丝网加固、熏蒸、裁切、装订等一系列环节,最终才能入库。

这些修复过程说清楚就不容易,做起来更难,需要档案修复师长年累月的积累与寂寞坚守。“一般来说,修复难度较大的是砖状档案,需要采取浸泡、熏蒸的方法,让黏在一起揭不开的纸页分离,再进行修复。”奚红英说:“不过这些对我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最惊险的一次修复经历还是2010修复北平市帽行碑文拓片。”

她口中的拓片,是民国时期所拓,上面记载有北平帽业情况。“刚拿到手里时,拓片是团在一起的纸团,中间有严重撕裂且前人用硬牛皮纸接补过,对档案造成了二次损害。”面对这个“重病号”,奚红英思考了一天才敢动手。她先拿排刷简单清洗了一下,但出乎意料的是,这轻轻一刷却让拓片变成了泥浆状的纸泥。“我马上停手,心想这可坏了!”奚红英说。想了半天,她灵机一动——水有浮力,借助清水让拓片飘浮起来,然后再将褶皱一点点地抚平展开。靠这个办法,奚红英最终有惊无险地完成了修复工作。

40年干好一件事

当我们问奚红英,为什么选择这么冷门的职业时,她一笑置之:“当时听说档案馆招人,没想太多就去报名了,压根不知道档案馆是干什么的。来报到的前一天晚上,我还盘算着能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找出自己的档案看一看呢。”

1981年,刚刚迈出校门的奚红英与其他5位同事一同入职北京市档案馆二处。当时二处保管的是1949年以前的历史档案,因年代久远、保管条件不利,这些档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因此奚红英这批新入职的年轻人自然担负起了档案修复的任务。“当时,我们馆专门从中央档案馆请来一位专业老师进行档案修复技术培训,但只手把手地教两个人,我只好在一边学,不能说话、不能提问、更不能上手。”奚红英回忆说。虽然是“旁听”,她却非常认真、加倍努力。时过境迁,当初的6个年轻人,如今只有奚红英还坚守在档案修复的岗位上。40年光阴让她成为全北京档案修复领域从业时间最长的人,更重要的是成就了一身绝技,奚红英现已是北京市档案保管保护领域的高级专家,并连任两届中国档案学会保护技术委员会委员。

2011年6月9日第四届国际档案日,北京市档案馆举办了免费为群众托画芯活动,70多岁的解景开老先生拿着一幅特殊的画来到馆里,那是他新婚时友人贺喜画给他的。这幅画经历了半个世纪,已经破损不堪,老先生之前拿牛皮纸和胶水将其修补过,但也无济于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找到了奚红英。

“拿到这幅画,想着它对于老先生的特殊意义,我决定尽自己最大努力把它修复好,修得漂漂亮亮。”奚红英说:“经过多种技术方法的‘医治’,这幅作品完好如初。当老先生来馆看到修复完成的画作时非常惊讶,一个劲地道谢,并执意要求合影留念。”这成为奚红英职业生涯里最令她感动的瞬间。

老手艺搭配新科技

来到北京市档案馆技术保护处机械俢裱技术用房,奚红英指着眼前一台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高科技修复设备介绍说:“和我们刚参加工作时的因陋就简、凑合将就相比,现在的修复技术借助智能化、科学化设备,效率不但提高了很多,更关键的是提高了修复的专业化、机械化水平。”纸浆补孔系统、高清修复云平台、除尘工作站、纸张脱酸等新设备、新技术被北京市档案馆引进到修复工作中,做到了传统修复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

“比如这个纸浆补孔系统,可以计算出档案破损处所需要的纸浆量,精准补洞,而不会留下手工补洞出现的‘搭口’。还有,传统的脱酸是手工操作,拿着喷壶进行喷洒,存在喷雾不均匀、浪费多的弊端,纸浆脱酸设备则可以较好地避免这一点。”奚红英介绍说。

正说着,奚红英的徒弟、北京市档案馆青年档案修复师张燕又来请教问题了。张燕原来在其他部门工作,出于对这份职业的喜爱,加之正赶上干部轮岗,她加入到档案修复队伍中。“我认为档案修复最重要的是有责任心,要坐得下来,沉得住气。因为这个岗位比较符合自己的性格,再加上自己动手能力比较强,就申请调过来‘边修边学’。”

奚红英说:“现在北京市档案馆的档案修复队伍可比我们当年壮大太多了,又用上了高科技手段。但修复师的职责没有变,那就是让‘病号’档案躺着进来,站着出去,让档案‘活起来’。”

几十年间,北京市档案馆忠实履行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使命,在一代代档案修复师们的默默努力和坚守下,已修复70多万页损毁档案。

“但和有待修复的档案相比,这些还是九牛一毛。这项工作需要一代代档案修复师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档案修复永远在路上!”奚红英说。

标签: 档案 修复 奚红英 北京市档案馆 技术 历史 工作 这些 我们

最近更新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