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游走大地 观看时间

时间:2021-09-26 03:01:02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原标题:游走大地 观看时间

程名

我对《观看:大地艺术节》的期待,是文字将如何把观看呈现为一种仪式,并透过这种仪式,理解大地,理解时间。

这样的期许似乎是个难题。

我们窘迫地意识到自己被从大地上连根拔起,于是,在“大地艺术节”这个名称之下,寻找成了第一性的。每个作者的文字都透着急切:行期、展期等时间信息被强调是一方面,更多时候,文字呈现出追寻时间的渴望,这两者几乎势成水火:在生活层面,我们无比依赖确定、有序、机械的安排,而在集体无意识中,我们又渴望投进日居月诸、寒来暑往的自然岁月里。

现实生活与集体无意识的撕扯造就了痛苦,这可能源于某种执念。书中多位作者在评论艺术节展品《最后的教室》时说,“强烈地传达了生活与记忆在时间中无法挽留地消逝”,是一个正在消逝的共同体的绝望。如果不追求时间性的存在价值,谁会为消失感到绝望?这也正好反射出现代社会的悖论:每个人都在与时间竞赛,恰如卷首语“钟表与日光”的隐喻,“钟表把时间从人类的活动中分离出来”,人们看似可以掌握时间。美国哲学家芒福德却说:“自从钟表被发明以来,人类生活中便没有了永恒”。这意味着旧时的生活方式如同博物馆的展品,已不可能复制。

那么寻找便毫无价值了吗?不是。相反,我们首先找到的,恰是明了我们所丧失的。失去永恒犹如失去重力,让人在虚无中漂浮,而承载过生活的事物,却能穿透时间的刻度,让过去、现在和未来发生某种关联。大地艺术节上里山美术馆的米饭讲解员提供了一种方案:米饭被当作艺术品在美术馆展示,甜度、黏度被细致划分,甚至在品尝时有明确的秩序和方法,这样繁复的意识让人的注意力集中于米饭滋味儿的体验,卷首语于是领悟到“永恒应该是享受当下的笃定而不再犹豫不决”,这颇有一种味道:在深刻的体验中感受存在,建构意义。

以此推之,本书的另一重要价值在于提供了“观看”的方式:每位作者如手执镜,映照出自己所见的“大地艺术节”,有些人看见大地的馈赠,有些人体会到人与土地的相处,有些人听见艺术品说话……这些拼贴当然并非“大地艺术节”本身,但却各自反照出观察者的目光。作者们的断想被整合在一起,按照“地、人、艺、思、作”五个部分重新架构,又总归于“天”之下,贯穿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基础逻辑。如同旋律构成乐章,“观看”超脱了个体原本的位置和表达的局限,组成了有主题的、和而不同的音乐性表达。在对观看对象的凝视中,主体也凭借这些思考和组织渐渐清晰起来。而在这种表达范式中的观看,也由是被仪式化:行旅中的共同体验导致了作者们对基础逻辑的认同,又通过写作和授权行为共同建构了秩序,最终依靠文本传播在时间上使其得以维系——仪式化的传播让“我”与“物”共振并达成共情。

除了艺术品的常规照片外,本书还出现很多颇有象征意味的形象元素,尤以扉页上的稻田背景图最为典型:夏秋之交的稻田,未出现的摄影者站在田间;画面中心另有一幅画作,描绘的是田间景致;此外,画架旁还绘制了一个打伞的卡通小兔子,背对读者,视线朝向画或是稻田,这是画面中的再一重观看。这些“观看”具象化了语言符号:同一客体被呈现为不同的形式,体现出不同的视角,主体被勾勒为特定的观看者形象。更重要的是,阅读者会被引导着重视和参与“观看”……

本书就此拆解了我的难题,艺术能够凝固,目光可以聚焦,那一刻,观看似乎成为一种仪式,让人与时间彼此谅解。

标签: 游走 大地 观看 时间

最近更新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